“臣惶恐!”趙松聞言,急忙上前跪拜,恭恭敬敬且從容不迫,“此乃是殿下福澤延綿,微臣也不過是沾了光而已。”
“這有何惶恐,愛卿受百姓愛戴,可是好事啊,本宮也是在夸獎于你,愛卿卻說惶恐,言下何意啊?”而莫云瑯也十分沉穩,不急不躁,面上始終是溫和的面色。
可如今眾位臣子都看的出來,莫云瑯就是一只典型的笑面虎,現在的他對誰笑的越燦爛,誰最后越是倒霉,死的越慘。
但他處理朝政事務,向來有理有據,哪怕觸及朝貴也是手段妥當狠厲,讓人敢怒不敢言。
“微臣已是年邁,不及后起之秀,得殿下厚愛縱使心中歡喜,但卻受之有愧,顧臣惶恐,安能獲殿下謬贊。”而趙松終究是老狐貍,即便墨云瑯逼迫至此,也仍舊從容淡定。
不僅如此,心中更是飽含著一種對莫云瑯的不屑,哪怕是殺伐狠厲手段果決,左右也不過一個二十出頭的少年,怎么比得上經驗老道的舊臣。
可他心想至此,確實是有些心高氣傲,就是換了旁人,或許真的都不過趙松,可換做被他擺布了許久的莫云瑯來說,卻有一線生機。
“不知本宮方才所言何錯之有?望先生指點一二。”莫云郎聽后,面色呈若有所悟狀,卻隨即一聲嗤笑,看著趙松發問。
這讓趙松如何答得,不禁瞬間額頭滲出細密的汗,這個問題若是不回答,方才他便是信口胡言,若是回答了,他指責的便是未來的九五之尊。
一番憂慮過后,趙松甚至想到了自己的死法,顯然從此刻起,他不能再小看這龍椅之上的莫云瑯了。
“這……殿下,老臣……還望殿下恕罪,老臣近日耳患有急,并未聽清殿下方才所言,請殿下治罪。”趙宗全然一副誠惶誠恐之態,隨后更是立即匍地而拜,樣子倒是極其真。
要說這趙松躲的也是快,系逃避了問題,還轉移了朝臣們的注意力,他這一副甚是恭敬的模樣,向來支持他的一黨人來說,自然是深信不疑。
“這倒是本宮有欠考慮了,未曾體諒愛卿年事已高。”莫云瑯的嘴角露出了微不可查的笑意,隨后更是立刻從龍椅上起身,快步走到了趙松的面前,連忙將人攙扶了起來,“來人!還不傳御醫,帶愛卿下去,仔細醫治。”
這趙松想要逃避,莫云瑯自然是樂意從了他的心,這可是他現在最想做的事情。
于是在莫云瑯一聲令下,趙松此刻即便有苦難言,也不得不在侍衛的攙扶下,被請出了拙政殿,沒有絲毫拒絕的余地。
因為趙松心知,這是他不能憋下這口氣,強行留了下來,一定會被莫云瑯整治得更加慘烈,甚至于性命不保。
“余孽未清,朝政不穩,到時本宮操之過急,都將愛卿們那出毛病了,本宮在這里……”
莫云瑯邊說邊感嘆,一番陳詞之時,更是高抬雙臂,欲成拜禮姿勢。
而方世杰卻是眼疾手快,在尚未禮成之時,匆忙跪拜在了莫云瑯的面前,更是用自己的雙手將莫云瑯的雙臂舉起,這才阻止了莫云瑯的拜禮。
“是殿下言重了,趙松趙大人為我大楚鞠躬盡瘁這才身感有疾,確實當值得表揚殿下您又何嘗不是呢?日夜操勞,夜不能寐,臣等與殿下比之,可是自愧不如,所以您這大禮,臣等受之有愧。”
眾朝臣眼觀之,對方世杰此舉不由得心生贊嘆,也難怪得殿下多加喜愛,且不說他有眼有謀,單憑他的言辭舉止,辨認誰都挑不出錯來。
即便是欲加之罪,恐怕在這份袒護之下,也無人敢言出其右。
“愿殿下保重龍體,臣等方能鞠躬盡瘁。”而正在朝臣們面面相覷之時,方世杰再次開口,雖有捧和之意,但當受臣服。
百官聽之,心思機敏者更是反應迅速,當即跪拜向莫云瑯,與方世杰同出一詞,響聲一起,則滿朝文武皆附和之。
若說是這方世杰,如今與莫云瑯也是配合默契,兩人一唱一和,便已然將百官朝臣盡數哄得團團轉。
而百官低頭跪拜附和之際,莫云瑯則是與方世杰相視一笑。
“得愛卿如此,心甚慰之。”接受了百官的朝拜之后,莫云瑯是頗有感悟,對此等現象甚是滿意,卻故作痛心疾首狀,才道,“眾愛卿平身!”
“啟稟殿下,微臣尚有一事啟奏。”而這莫云郎才剛剛將方世杰扶起,待莫云瑯回到龍椅上安坐之后,方世杰卻再次站出,跪拜稟告。
“講。”莫云瑯則是故作疑問,聞聲開口。
“微臣自是知道,我大楚此時正是該休養生息之時,但國不可一日無君,還請殿下早日下令,命欽天監擇選良辰吉日,舉行登基大典。”方世杰之一字一句都甚是鏗鏘有力,到是映襯了那句肺腑之言。
此前趙松就曾多次相勸,讓莫云瑯早日登基為帝,但那時朝中臣心不穩,莫云瑯若是應下趙松之意,定會在登基之后處處受限。
故此他可是連同著方世杰這一等忠臣之士,接連上演了幾出大戲,才推脫至此時。
而現如今,雖然亂黨余孽尚未清繳徹底,但這百官朝臣卻依然被莫云郎治的服服帖帖,若說是登基稱帝,也該是可以了。
“方愛卿所言甚是,可我大楚子民才剛剛經歷戰亂,且國庫空虛,登基大典豈非兒戲,勞民傷財,還是再過些時日吧。”莫云瑯一番憂慮面呈憂慮之色,憑心有感而發,這的確是他心中所想。
“登基大典可一切從簡,但不可總是拖延,望殿下三思!”
許久不曾言語的吳遠安,此時卻突然開口說了話。
自從被莫云瑯請回朝堂之后,從不曾主動參與過什么朝政的商討,而現在贊同方世杰的觀點,也還是頭一次。
“戶部尚書所言極是,但這從簡之后,是不是太過有損皇家威嚴啊?”一道嬌嗔的女聲從殿后傳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這叫一眾朝臣怎也能聽清楚來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