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軍庫地下一樓某處,看著一箱箱整齊碼放的大箱子,寧遠感到自己的心跳有些加速。大家辛苦了這么久,付出了如此艱巨的代價,包括他前期投入的巨額資金(各種發錢犒賞,造大炸X,撫恤金都是投入)。不就是為了眼前的這一刻嗎?
錢,他需要大量的錢,不僅是為了武裝更多的作戰人員,也包括他那份厚厚的計劃表。每一項都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
更好的軍隊待遇與伙食,自己“領地”經濟的發展,原材料供應鏈也需要重建,工業的發展更是百廢待興,還有大量的新興技術裝備需要“研發”。
他缺的不是小錢,是大錢,甚至都不是以百萬貫計數,準確的說是以天文單位計數。因而再多的錢都是不夠的,而且只會越來越不夠。
所以擺在寧遠眼前的這副畫面,成為了他內心唯一的安慰。埋在大安軍庫地底的錢窖,一間拱券結構的長條形密閉房間。上百個貼著封條的大木箱,十余個大擺架,幾乎將房間堆的無處下腳。王進經營利南十數年的全部積蓄,就這樣擺在了他的面前。
銅錢、白銀、黃金,甚至還有成吉思汗時期發行的金幣和銀幣,滿滿一屋子的硬通貨,代表著滿滿的購買力。
寧遠打著火把第一個邁進屋內,擺架上一盤盤的銀錠反射著火焰的光芒,構筑出了一片褶褶生輝的景象,仿佛天上的繁星般“美不勝收”。
他的手指忍不住從這些金屬上劃過,冷冰冰的觸感卻在心底燃燒起了一份溫暖。寧大官人的這輩子,怕是頭一遭對金錢迷戀至此。以至于當見到他的這副表情之后,將士們都只敢在門口等著。非要等他轉過身來招了招手,眾人才三三兩兩進得屋去,將那一個個的大木箱往外抬。
軍庫的門外早已安排了一百余人的士兵把守,附近的街道也被封鎖。不一會兒三架大牛車也在重重護衛下駛入軍庫的院子,滿載著從征稅課所的錢庫里抄出的稅銀,為的就是拉到一處,好當著寧遠的面過秤。
至于清點工作則由楊立負責,每個箱子都要打開來詳細過數,金銀也要先逐碇鉸開查驗成色。所以直忙到凌晨時分,才全部過了秤算清了實數。
合計得現錢十一萬六千余緡,白銀七千三百余兩,黃金五百兩。另外還有銀幣過千枚金幣上百枚(都是古董)。
因為當時主要還是以錢鈔作為支付手段,而貴金屬只做大數折抵,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流通貨幣。所以全部按銅錢折算下來的話,約值十五萬緡左右,絕對是發了大財!
當然這里面有一大部分,都被寧大官人提前花出去了....只能怪他這次的搬家行動太過徹底,大把的錢糧.....殘念。
看著楊立手上厚厚的一疊賬目,寧遠當即就下了令,所有錢物全部重新裝箱上鎖,并里外三層都貼上封條。而后將錢物詳數制表,連夜就遣了快馬西進,將具體數據通報了曹文宏和焦魏等人,令其配合執行轉運過程中的監督和查驗事宜。
畢竟這么大一筆錢的押運,可不能玩出花石綱之類的烏龍事件啊。況且他們身處敵境,這些錢一日不過江就不能算真正的落袋為安,小心使得萬年船。
.......
而就在同一時刻,大安軍的暑衙內也是燈火通明,數十名被臨時征調的文字官員,以及制版的工匠們。正加班加點的忙了個昏天黑地,為了第二天就要用到的大堆公契而努力著。
你想讓成千上萬的人,能心甘情愿的拖家帶口長途搬家,不簽個合同怎么好弄呢?所以這些人哪怕一百個不愿意,今天晚上也必須印刷出這幾千本的合同。
至于契約的內容,以寧遠的奏性肯定早就備好了,而且是經過了反復推敲,多次修改才得來的正式版本。
正本公契多達三千余字(在當時就算是大部頭的書了)內容包括了雙方的義務與責任,各項的利益與錢糧的兌付條件。
為了增強吸引力,簽合同的當天就可領到錢一貫糧二斗,到了地方后還能一次性拿到“安置宅田添料錢”五貫(人頭算,一家五口就可以拿二十五貫,相當于安家費)。另外按月每戶成年男丁給屯田糧一石,小口(老弱婦孺)給五斗。
就這寧遠還擔心大家不夠積極,畢竟他也沒多少時間在這兒耗著,得速戰速決啊!
所以每份合同都有一個手寫的編號,用來限定招募的人數和先后順序。就是你們誰先報名,誰得的好處就多。具體表現在到了地方以后,誰編號靠前誰就先選地。而且頭五百戶還能免一年的田賦和徭役。
多么套路化的操作...作為后世饑餓營銷的基本玩法,在這個時代應該還是相當新穎的..。
至于其他的幾個縣,沒的說也都是相同的套路,所以能否招到人他反而不太擔心,只是這個遷徙活動過于復雜,會不會鬧很那許多妖孽?卻是不大好說的事情。
好在限于文化水平與合同的復雜性,相信也沒多少人能看得明白。并且為了保險起見,每份公契結尾處還加入了特別申明。
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歸寧遠所有...對沒看錯,連隆慶府治都沒資格!唯獨只有寧遠本人可以解釋。
畢竟是他這個大老爺出的錢啊!還能讓你們去解釋?!
至于遷徙的目的地,更是讓人跌破眼鏡,雖說是隆慶府,可你要是認為在城里,那真是想多了,要說是村上也沒這種好事。
準確的說是在隆慶府的一片荒地之上,也就是離劍門關不遠。一處讓寧大官人魂牽夢繞的土地。
自打他第一次路過劍門關開始,重建劍閣防線就成了他的心頭病。為此沒少死腦細胞不說,連帶著因為最近打了一圈仗,導致這想法還越發的出跳離奇。
按照他最新的全盤規劃來看,應該是要新建一座城池,名字他也想好了,就叫劍州。
至于地方嘛,就安排在劍門關西北方向十余里的山下。這里有一條下寺河,兩岸土地平整且肥沃,而且還能在這兒屯駐水軍,造一座新的軍港和配套的造船廠。
如果蒙軍南下的話,這里的水軍分分鐘就可以北上,由下寺河至凌家渡開進白龍江,可以十分及時的切斷綿谷與昭化縣之間的通道。
至于他的軍隊則全部駐扎在劍門關,無論昭化還是劍州都可以分分鐘支援到位。如此便可形成水陸軍遙相呼應,并依靠劍門關、昭化縣與劍州,構筑出一道互為犄角的堅固防線。
未來如果要和汪德臣隔江對峙的話,那這就是對寧遠最為有利的形勢。即能確保防線堅如磐石,又能茍住經濟發展。自己的主力也抵進了前線,隨時可以給老汪來一下登陸偷襲,搶點錢糧啥的補貼家用,可不比吊在苦竹隘那個光禿禿的山頂,強了何止百倍?
所以攻破大安軍的當天,寧遠軍的全體將士們,連帶著本地的部分文官,都在這么一個大目標的驅動之下,通宵達旦“不辭勞苦”的工作著。
直到第二天的朝陽升起,又有無數隊的人馬開出城外,開始滿負荷的運轉起來。
其中一隊人負責押運錢糧,以楊立牽頭,領著三百騎兵馬與數百的役夫,將所有抄掠的軍獲趕緊的運回隆慶府。
而其余幾路則是招募移民的隊伍,每隊都由一個押正的兵馬,連同十幾個會寫字的先生一起。各自帶著成堆的公契奔赴不同村鎮,好多點作業同步開工。
至于大安軍本地,則由寧遠親自上陣,指揮這移民招募的各項業務。所以打一大早開始,城內主要的路口突然就出現了專設的移民募集點。現場不光有人負責吆喝,還有專人做接待和政策解釋的工作。凡是有動了心思的,立刻就要忽悠他畫押簽約,絕對不能再放回去考慮考慮。
等到這手印兒一蓋上公契,當場就開支領錢糧的憑據,要是走到了這一步,回頭你再說什么不想去了??那怕是這個錢只要領出來了,就沒有退回去的說法了...。
反正這天一大早,朝廷的南遷政策就成了大安軍各地的爆炸性新聞。由于各種條件確實很優渥,而當地又因為多年戰亂積聚了為數不少的流民佃戶。突然見到這朝廷給錢給地,還補貼置業的好事?
每個月還給糧食?還免徭役?這是天上掉餡餅了?
對于這些在戰火中失去土的人來說,如此的政策不僅代表著翻身的可能,更相當于給了你一張可以吃一年的飯票.....。
多么舒服啊...所以心動的人不是一點點,也不是有點多,那是相當的多啊...。
特別是等第一批簽約的人,拿著到手中的憑條,就能毫無懸念的領出了路費和糧食后,大安軍的街頭巷尾就徹底爆炸了....。
無數人爭先恐后的要往前擠,生怕晚了一步輪不到自己似的,為此發生的推搡拉扯多不勝數,甚至為此發生的抓扯扭打也不在少數。
甚至到了后面,還出現了有人愿意花錢買名額的.....。原本預計連續進行三天的現場招募,居然就在第一天的早上既告完工。
看著這么個局面,寧遠立即就有了點小后悔....我是不是錢給的太多了些?
噴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