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政府急著給民眾,給媒體一個滿意的答復,所以給張曉峰的時間也不多。
兩天的時間,姜姐找來了十三個人,全部都是曾經跟著他做過公益的人,這兩天的時間,張曉峰、梅姐、姜姐還有十三位成員,以及趙主任偶爾的出席指導,陽光孤兒院周院長給出的一些建議,成功制定出了兩套行為規則,一套是給基金會的,一套是給孤兒院的。
孤兒院那邊,張曉峰起名為“晨曦孤兒院”,在基金會的公益計劃種,起名“晨曦計劃”,為什么要用“晨曦”這兩個字?那是給了姜姐的面子,目前基金會還要多依靠姜姐才行的。
白市長那邊,給了梅姐一大堆關于回答問題的資料,到時候肯定會有記者,梅姐做為孤兒院的院長,肯定是要發言的;至于張曉峰,肯定也會被問到,但他只要回答一些大的方向就行,比較簡單,梅姐可能會要回答一些具體的細節,這反而更容易出問題。
第三天的時候,張曉峰他們正是接手孤兒院,白市長、廖局長、趙主任等一眾領導全部出席,百島市關注公益的人也全部都到了,其中慈善協會的黃會長、林副會長以及公益名人任子安都出席了,姜姐也算是一個有名的人,曾經評上公益之星。
張曉峰早就做好了準備,在接手的當天會有很多的記者過來,但到了孤兒院的時候,還是被這場面嚇到了。
等張曉峰他們下來的時候,頓時一大群的記者就圍了上來:“您好,張先生,您的基金會今天就要接手以前的希望孤兒院,政府和各界人士都對您提出質疑,您覺得您能用行動擊破這些質疑嗎?”
這個問題很無腦,張曉峰說道:“首先,能對我提出質疑的人,都是關注孤兒院,關注孩子們的人,他們都希望孤兒院能給孩子們一個更好,更舒適的環境,以及一個更好的未來,說擊破太銳利,我只能說,我們基金會,會拼盡全力,為孩子們鋪出一條更好的路,讓他們有一個更陽光的童年,更有希望的未來。”
記者聽到張曉峰的話,似乎找到了話題,立刻有人問道:“張先生,您的意思是,目前國內孤兒院的模式不好嗎?”
如果張曉峰說目前國內孤兒院不好,肯定會成為眾矢之的。
張曉峰說道:“不能這么說,在幾十年前,孤兒院的目標就是讓孩子們別凍死、餓死、病死,無數公益人在這一條路上前仆后繼,他們做到了,他們不僅僅做到了,還讓孩子讀上了書,這是他們的成功。”
“現在,我們只是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想要繼續前進一步。根據我們統計,上初中的人很多,基本只要能讀書的孩子,孤兒院都能保證他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他們讀高中的很少,大學的幾乎是鳳毛麟角。我們想要幫助一些想讀書,讀書優秀的孩子,繼續讀書,讓他們能讀高中,讀大學。”
張曉峰的話無可挑剔,但記者們總是能找到突破口:“張先生,你的意思是要保證所有孩子能讀高中、讀大學嗎?”
張曉峰搖頭:“這是我們的目標,但不是我們目前的計劃,我們前期,只能讓成績好的,學習努力的孩子去賭高中,若是他們能考上,就會繼續供他們讀大學,只要他們成績優異,他們就算要讀博士,我也會想辦,讓他們讀下去。”
“那您這算是區別對待嗎?成績不好的,您就放棄他們?”
張曉峰看了那個記者一眼,居然還是一個很漂亮的小姑娘,這問題如果沒回答好,那張曉峰就能被人口水噴死。
張曉峰說道:“這位記者小姐,我們公司目前是一個小公司,新公司,市領導愿意把孤兒院交給我們,并不是看中了我們的實力,這個世界上比我有錢的大把的,比我們公司大的也在四位數以上,就算百島市,目前我們公司也未必能進前百。”
“我們公司的經濟實力不夠,說句自我吹擂的話,我們今天接手了孤兒院就是先驅,在國內沒有私人組織接手過孤兒院,這是政府對我們的信任,也是對我們的一個考驗。”
“人無完人,我不能,也不敢保證,我能一碗水端平,我真的做不到,對于這一點,我在這里提前給孩子們,給相信我們的人們先道一個歉。”
張曉峰說著鞠了一躬,然后說道:“但是,我們愿意去做這個先驅,哪怕被人罵得狗血淋頭,哪怕被千夫所指,我們都能保證,孩子們能讀完九年義務教育,優秀的孩子,能有所成就,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即便考一個全校前十,也可能要輟學去打工。”
“去看看那些走進社會的孩子,有一個過得好的嗎?百分之一都沒有啊!哪怕我維持著目前的狀況不變,幾年后,只有百分之一,百分之二的孩子過得好了,我也很欣慰,因為我改變了百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二人的命運,當然,我的目標是改變所有孩子,但如果我能力有限,請見諒。”
“如果有一天,我被罵了,我們接手孤兒院的人被罵了,我相信是有理由的,只要有足夠的理由,我給出解釋,你們能接受,那我很感激,我給出的解釋,你們接受不了,我只能道歉。”
張曉峰的這個回答,說真的,沒有鏗鏘有力的保證,反而有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感覺。
跟在張曉峰背后的姜姐聽了張曉峰的回答,也是熱血上頭,站了出來:“如果以后要罵,順便也帶著我一起,我會一直關注、管理這個孤兒院,以后如果出問題,我也有著很大的責任。”
“被罵的話,也算我一個!我會擔任基金會執行員,孤兒院院長。”梅姐也站了出來。
今天基金會的人都跟著來了,紛紛站出來,報出自己的名字、職位,紛紛表示自己愿意跟張曉峰承擔以后的一切后果。
孤兒院還沒有正式運營,張曉峰他們就這樣認錯,記者們沒有那種抓住新聞亮點的感覺的,反而有一些慚愧。
這一群人才是真正愿意做慈善的人,明明知道,接受孤兒院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他們還義無反顧的去做了,他們愿意共進退,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