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纓也從吳軍身上看不到被校園暴力過的痕跡。
“吳軍這個小孩我也了解過一些,因為比較特殊,他在自我完成的任務上表現無所謂,漠不關心,消極,似乎沒有什么理想,當時他們班主任也向我反應了,但是即使是無所謂,他也會完成,只是成績不上不下……”
“他志不在此。”顧長纓道。他好像不太滿意母親給他選擇的路。
只是,為了對得起母親的辛苦付出,他在壓抑自己。
但是同時他還不是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
不過……
有一點顧長纓是能察覺到的,那就是他很想快點出來,打工賺錢。
不說是為了幫助母親,讓她不那么累還是……那種較勁。
當被說多了一切辛苦都是為了你,過得這么卑微這么凄慘都是因為你時,年輕氣盛的少年或許都會想到早點出來掙錢還清父母所謂的“債”,然后一別兩寬,誰也不欠誰,他們也就沒有理由這么說了。
他們抗爭過,既然生了為什么不養,養了為什么后悔生,然而每個人的出生都是不能被自己左右的。
或許,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的出生給他人造成這么大的麻煩,讓人遭受如此多的磨難,如果可以選擇,誰也不想出生吧?
當自己的存在都是一種錯誤時,而沒有什么可以支持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時,人很容易消沉,抑郁,悲觀,自卑,走上毀滅道路。
無所事事,沒有夢想,看不到未來。
只想……誰也不欠,然后一身輕地找個誰也不認識的地方躲起來,或是……走上不歸路。
顧長纓慢慢喝著湯,眼睛有些失焦。
“他其實也有夢想,不過現實這座大山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她道。
不是什么明星夢,主播夢——這些都是為了來錢快而已,在物欲橫流的環境浸淫久了人難免浮躁,更何況他急需要錢。
顧長纓也是不經意聽他透露才知道他已經偷偷在網上注冊了賬戶,沒事干時就會上新什么逗貓逗狗的視頻,現在帶著貓貓狗狗寵物錄小視頻很容易積攢人氣,粉絲多了代表流量不少,聽說他有幾個朋友都是做這個的,有些是在平臺上發發唱歌的視頻或是搞笑的,他不熟的那些富三代也有人做,但都是為了玩,覺得粉絲多,喊他們小哥哥有成就感,發的是露一些能寫會畫彈點吉他鋼琴的視頻,積攢人氣也很快——前提是你得長得好看,或者比較特別。
如果火了還會有什么廣告商找上門,拍照片視頻讓他們推銷產品的也能掙不少,最差的是廣告商,好一點還有各種平臺簽約,成為學員啥的,多參加選秀,只要會點技能,長得好看,個性特別點,不管招人喜歡還是招人厭惡,一夜成名不無可能。
聽他得意地侃侃而談顧長纓才知道這些小孩子的世界原來離成人的世界這么近,有時候甚至沒有邊界。
而有時,他們的世界豐富得很多大人所不及。
大數據流量變現時代,火起來似乎沒有那么難,只要你心理能夠承受成名后的很多爭議。
有人因為錢進去了,有些人因為好奇,好玩,涉足了,但,沒有人能夠不染一塵地全身而退。過早見識人性的多變和現實的殘酷也許是好事,也許是壞事,但顧長纓認為弊大于利。
不是所有的窮人家的孩子都會早當家。
當壓力太大,指責過多時,他們也會走上極端。顧長纓覺得無論是吳軍還是他媽媽,都需要不斷地擺正自己的心態,認識到不足,多一點理解,少一些埋怨,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何況他們身體健全,還有力氣,風風雨雨過后只剩下他們兩個相依為命,更不應該彼此苛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基礎上,才能開心。
而開心,幸福,有時并不需要那么多金錢。
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也不要過分壓在孩子身上,讓他替自己完成夢想。
自己的夢想,自己去實現。
即使花上一生的時間——如果足夠熱愛,足夠堅定,一生都花在同一件事情上似乎也沒有那么難過。
甚至說是幸福的。
總之,這段變形之旅是個大工程,顧長纓不確定能不能成功。
“現在很多小孩子都被網上不良風氣帶壞了,一些十幾歲的孩子一夜暴富都有,豪車豪房,甚至成為萬人矚目的偶像,看多了難免浮躁。不說小孩,有時看手機看到哪個十幾歲的已經成了百萬富翁,我也來氣呢。”他笑道。
顧長纓被逗笑了。
“師兄,你小時候應該也不差錢吧?”老爸是學校校長,母親又是市委秘書。
他比顧長纓大幾屆,如今三十三歲,顧長纓不知道他大學時怎么樣,但聽師兄師姐們校慶時回來聚說起過,似乎還挺樸素的,就不知道小時候怎么樣了。
“差,怎么不差,小時候零花錢每周每周給,提前花光了我父母也不會再給,就餓著好了,當然,怎么都不可能餓著,回家,蹭朋友還是什么都能填飽肚子的。”當時學習還不錯,每次提前花光零花錢都是幫其他同學寫作業掙來的。
也幸虧他老爸老媽從小對他早教嚴格,外語,英語,還是什么奧數班,導致他從小到高中都能夠吃老本,英語和語文不學都行,數學稍微了解就行,不過其他科目也比較慘。
小學至初中玩得多,那段時間是真的開心,天天放學回來一幫人到這里那里浪蕩,只不過高中了被逼著好好學,也怕考不上好的大學,所以漸漸賣力學習,底子還不錯,不算多費力。
楊玏覺得這些都是早教的好處,雖然小時候自己是真的挺痛苦的。
現在的小孩……
需要學的就五花八門了,什么微積分編程……雖然他挺抵觸的,但是也拉不住歷史潮流這匹烈馬,早教市場興盛,加的課程越來越高大上,孩子的負擔也越來越重,家長苦,學生苦,可所有人都不敢停下來。
停下來或者放慢腳步意味著輸在起跑線上,但……
人真的需要用一張張成績表,看自己和別人的差距來定義的嗎?
人真的沒辦法改變這種任務為導向的過關斬將?而非學會了,掌握了喜歡的,需要的知識,技能,人生的征程上又前進了多少步為目標?
這段楊玏也一直在思考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才是對學生最好的。
歷史潮流是這樣的趨勢,在這個大環境里,他沒法擺脫,不可能自成一派,終究被社會大流淹沒,他只能努力讓學生學得開心一點,找到學習的樂趣,以自己想學而去學
無論他們將來走到哪里,都是獨特的自己,站出去時有值得驕傲的技能,不至于面對現實考驗時茫然,覺得自己似乎白活了那么多年。
“不過,也有些人是真的熱愛音樂,歌舞,表演,每次碰到這種帶著赤忱之心的小孩子,我都會覺得很感動。他們不是因為其他物質原因驅動,而是真的喜歡。”當下他們不去考慮什么賺多少錢,只是先埋頭苦干了再說。
如果碰壁那就鑿開,繼續前進,遇障礙則跨,遇困難就解決,實在走不通換條路也無所謂,不必過于執拗,也不會說動不動就放棄。
他們不需要知道如今還有多少和他們競爭著,他們又有多優秀,他們不需要知道這個行業如過江之鯽,又如何兩極分化。
一貧如洗的有,千萬富翁的也有。
很美好的年紀。
奮不顧身的年紀。
因為蘇翊的原因,顧長纓也認識一些做音樂的,以前出名的后來默默無聞的有,以前一文不名現在慢慢好轉的也有,但總的來說,認真做音樂的人其實真的絕大部分都不是很有錢。
特別是因為時代變了,唱片時代到媒體時代,CD被線上音樂取代,自由分享音樂,音樂成了快餐,成了免費的消費品,音樂人賺的更是少之又少。
如今他們從音樂版稅上獲得的收入很少,賣版稅賺的大部分錢都被唱片公司拿走了。
通常來說,如果音樂人選擇跟唱片公司簽合同——不是誰都有機會簽約,這個網文小說作者一樣,龐大的網文作家群,但大神畢竟是寥寥無幾,絕大多數都是一個月幾十幾百塊的人,還有一大部分的什么錢都不賺的。
他們一般都會拿到一筆預付金,未來的版權收入里他們只能拿10%到12%的份額。
唱片公司之所以給他們那么少的份額也不是黑心或是資本家做派——當然,也有一部分,但其實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
因為絕大多數唱片都不賺錢,唱片公司發行的唱片,通常每十張里只有一到兩張能回本。
說回小說,大神們的作品一般都不會簽約平臺——相當于買斷,自己靠版權分得畢竟是少數,但如果他只是入駐一家平臺,他粉絲群夠多,消費龐大,找他買版權的多,實體書,游戲,動漫,電影電視,線下簽售會等等,他的收入將是指數級增長,而不是大頭全由簽約公司拿去了。
而小嘍啰們呢?
為了保障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積攢更多的人氣,賺到足夠保障他們生活進行下去的生產資料,他們通常都會選擇簽平臺,一來簽了平臺會給予更多的資源去宣傳,這樣他的作品才能被更多人看到,二來,多宣傳實際上也是簽約公司為了讓手里的牌不至于貶值的途徑,賺回本。
但不是每個“小嘍啰”都能搭平臺這棵大樹。
相信自己的作品以后能火或者寫的足夠好可以吸粉,同時經濟上沒壓力的,就會沒那么多壓力,想寫時寫,不想寫時就醞釀,如果作品意外大火,那自然好,他也就開始往大神方向移了,只要好好鉆研,好好堅持,大抵之后的作品都能有些小成績。
簽約平臺們選擇可簽約作品,選擇哪些作品可以在其還沒火時就“買”過來,作為潛力股也是經過很多權衡的。
因為風險投資。
唱片公司做唱片也是如此,有點像風險投資人投項目,期盼能投中幾張賺錢的唱片,然后用這些錢抵消虧本唱片的開銷。
通常他們眼光不好就會賠的多。
類似簽約平臺。
買來沒什么水花的作品,期待它后期出彩,給自己賺回本通常比較難。所以前期的成績好很重要。但這畢竟是風險投資,無論是前期出彩還是后期突然出彩,總之,眼光一定要獨到,知道審美走向是什么,市場如何運轉。
總之,顧長纓接觸過幾個寫網文的人,給她的感受就是,如果真的熱愛,那就不要和錢掛鉤,而為了錢,那就不要寫小說,做什么都能比寫小說來錢快。
就像做官別想賺錢,想賺錢那就別做官。
不然既想做官還想賺錢,那就會容易出事。
寫小說倒是不會,但是心里上會出事。
任何熱愛的東西都經不起過多的消費。
回到音樂,顧長纓之前也因為一個來訪者是搞音樂的,所以了解了不少這方面的事情。
1999年,文件分享技術出現之前,大部分音樂人會以出專輯為主,開演唱會為輔。他們把演唱會的門票維持在比較低的價格,這樣就能靠演唱會積攢人氣,人氣高了,專輯銷量提升,版稅收入也就提高了。
于是,出新歌成了音樂人積攢人氣的手段,以促進現場演出門票的銷售。
一般來說,音樂人平均80%的收入都來自巡演——這就是為什么很多音樂人要不停的搞巡演的原因,即使自己的歌不是那么吸引人,但是巡演中多多少少也會有觀眾,而票價低點,燈光效果,舞臺效果,場地布置什么的,也不至于冷場,15%來自唱片,還有5%來自版稅。
從1981年到2018年,演唱會的平均票價上漲了400%以上,遠遠高于總體消費物價指數160%的漲幅。
即使門票變貴了,也阻攔不了人們觀看演出的熱情。
此時很多人去看演唱會已經不是奔著音樂本身去了,也不是奔著音樂人這個人去的,而是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