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出嫁的姐姐們聽到弟弟回來的消息,陸續的拖家帶口的回了娘家。
就連鎮上住的大伯一家子也都趕了回來。
左鄰右舍的也跟著湊熱鬧,一波接一波的,像是看動物園里的大猩猩。
這架勢陣仗在媒婆上門,就只差踏破了家里的門檻后,元寧終于忍不住了,躲在房間里悶聲讀書,再也不想應酬,也門都不想出了了。
做好所有準備功課,通讀背誦默寫,刻苦學習中時間悄然來到了新年二月。
縣考分三場,每場一日。
元大川陪同著元寧在鎮上住下,推辭了大伯邀請去他家住的好意,父子兩選了家離衙門不太遠的客棧。
第一天的正場,試帖詩。第二天的復試,經帖與一詩。
到今天的第三場,再復,應考一策一論了。
三天下來,元寧的作答都是一氣呵成,寫的酣暢淋漓。心態跟面對書院里的月考沒太大區別。
等從考場里出來,一直等在衙門門口的元大川,一眼就看見了元寧。
見他神色輕松,胸有成竹的樣子,元大川忍住笑意,也不多問,帶著他回轉了客棧,只等第二日的放榜。
結局自然是沒有意外的,元寧拿下了頭名,得了縣案首。
接下來的府考和縣考差別不大,同是三天三場。
只要過了最后的院考,考上了生員就不再是白身,可稱為一聲秀才了。
這是邁入仕途的第一步。
往后三年一考的鄉試與會試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
兩個月,從鄉寧府城考完最后一場院考,沒有再等幾日后的紅榜,元寧勸著元大川一起回了家。
“寧哥兒,爹這心里總不踏實,咱要不還是回去等了消息再回家?”
“爹,中了,縣里的衙門官差自會來報喜的。這兩個多月,跟著兒子趕場您不累啊?安心回家等消息不更好嗎?”
孩子大了注意也跟著大了,元大川嘆了口氣。也罷,也就是晚了幾天得到消息,那么多場考試下來估計寧哥兒也疲憊不堪了。
回家好啊,外頭待久了,還真是想家里了。
不再糾結的元大川,放松了神情,見正看著書的兒子,放下了車簾子,穩穩當當的,盡量平緩的繼續趕路。
……
五天后,正在書房練著字的元寧,聽見外面震天響的鑼鼓,一聲高過一聲的道喜恭賀聲。
有些猜測的元寧,趕緊放下手中的紙筆,換了套整潔的衣服,與來喚他的姜氏一同走了出去。
“給元秀才道喜了!恭賀您中了府案首,成了稟生,日后每年可來衙門領取七石食祿。”
“恭喜恭喜!元秀才。”
“哎呀,咱們村可又出了位秀才老爺,還是這么年輕的后生。不得了,這老元家怕是真不得了了!”
抓了把銅錢,并一塊碎銀,元大川咧著嘴,樂呵著給了來報信道喜的差役們,又給周圍的鄉親們撒了幾把果糖。
問訊趕來的元家人,更是喜不自禁,連連高呼是得辦場流水席。
元新田老淚縱橫,拉著元寧的手不放,嘴里一直念叨著,好孫子給老元家掙了大臉了。
好不容易應酬完所有道喜的人,扯了把酸疼的臉,元寧覺得這簡直比連考了好幾天還要累。
想起方才那些大娘小姑娘們看自己的眼神,元寧深深打了個冷顫,實在是太可怕了。
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天天被偶遇,各種花樣試被表白,還得被什么味兒都有的手帕荷包砸。
受不住這般熱情的元寧,立馬收拾好行裝,告別雙親,踏上了前往東明府的路途。
三年后的鄉試,大家早有商量會一起備考,再共同赴考。
而住的地方則由何月浩一力承包了,年前就收到他書信的元寧,直奔了信上所留的地址。
沒曾想自己竟然還不是最后到的一個。
元寧接過周家明遞過來的茶杯一飲而盡,“俞兄和希元兄都還未到嗎?”
“俞兄倒是來過準信,說是在后日就會趕來。”
走到他身邊坐下,楊文瑜說道,“至于希元兄,卻是沒有什么消息。”
這倒是很奇怪,李景希也是同在東明府備考,按理應該同周家明他們最先過來才是。
“明徽兄二人可在考場見過希元兄?”
“見過,就是之后放榜,人就找不著了,我們也正擔心呢。”
李景希向來神神秘秘的,也不跟他們說家中的情況,說是太復雜三言兩語的解釋不清。
如今找不著人了,才發現大家對于李景希,除了他這個人,其它的都一無所知,根本不知道怎么找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