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重男輕女觀念重,他對兒子和孫子非常看重。甚至稱呼他們是“兒種“,對女子相對輕視,認為女子長大反正是別人家的人。而媳婦嫁進來則生是自家人,死是自己鬼。但他只是嘴上說說。并沒有從實際行動中厚此薄彼。他沒有女兒,我無從判斷他對子輩是否重男輕女。但他對孫輩的孫子孫女同等關愛,同樣對待,就是嘴上硬要分個輕重而已。他和婆婆這一生,帶大兒子帶孫子孫女,就沒輕松過幾年。而且公公婆婆呵護關愛孫輩的心,也像當初愛兒子一樣真切。他的兒子們回報了他部分養育恩情,遺憾的是,他的孫輩因為種種原因回報爺爺參差不齊,不盡如人意。
先說大哥大嫂家1988年生的女兒從小就長個男娃模樣,看起胖嘟嘟可愛。她小時基本沒麻煩公婆帶,婆婆只去幫著帶過她半年。以后都是大哥大嫂輪流一邊工作一邊帶大的。大哥大嫂各自在單位認真工作,都擔任中層干部,交際應酬多,培養出的娃獨立生活能力強,學習也抓得緊,見的世面多。大侄女為人性格活潑開朗,情商智商都不錯,而且她個子也遺傳她媽高的優點,長到一米六八,從各方面都算是公公孫輩中的大姐大。她現在在某大學任教,去年生娃帶娃期間還沒耽誤準備和參加在職研究生論文答辯。找的老公也是研究生學歷,為人忠厚老成,事業有成。大侄女一家現在和和美美。
公公婆婆之前雖然沒有親自參與她的成長,但也經常掛念,對她一路走來的成長和收獲也很高興。公婆以前去看望大哥大嫂和大孫女,總要帶很多鄉下特產。比如幾十個自家土雞蛋,幾個自家土臘肉,幾把自家做的掛面,一袋子自家做的紅苕淀粉等等。大哥一家回鄉下看望公婆時,他們也盛情接待,還要給大孫女打發錢。
反過來說,我這大侄女脾氣好,完全沒有遺傳大哥的暴脾氣,在孝敬父母和孝敬爺爺婆婆方面做得很不錯。記得2010年暑假我們給查出癌癥的婆婆擺酒席,慶祝她生日那天。大侄女非常會帶動氣氛,給她婆婆臉上抹蛋糕,拍照,說笑話,把她婆婆逗得十分開心,而且她那天還負責登記來人送禮賬目,做事十分盡心。公公后來輪流在兒子家養老時,她回娘家也對公公十分尊敬,還給公公買過一套夏天穿的唐裝。公公去世前兩年又給公公買過一件質量較好的棉衣。大侄女作為孫輩,算是做得很不錯的。
說到給公公買衣服這件事上,因為公公很節約,他一般抗拒自己買衣服,也不喜歡后人幫他買太多衣服。因為他怕花錢,說衣服多了又不容易穿爛,萬一死了,衣服沒人穿可惜。我們多次想幫他買衣服,一征求他意見,就遭反對。他的口頭禪是我的衣服多得很,穿不完。偶爾才愿意添置一件衣物。我們多數時候尊重他的選擇,偶爾也未經同意就直接給他買回來。他表面說哎呀,可惜錢了。實際穿新衣服還是很高興的。
話又說回來,公公對大哥不滿意,對大哥的女兒是很滿意的。經常表揚他的大孫女能干,要其他孫輩向她學習。大孫女給他買的唐裝衣服,領口穿爛了也舍不得甩。大孫女婿給他洗過一次腳,他也反復給我們講。去年過年他回大兒家養老,大孫女帶娃回娘家住一個月,他逗小娃娃,享天倫之樂,那個月過得特別開心。大孫女帶娃分別時,我公公舍不得她們走,還哭了。
再說二哥家的大女和小兒,基本靠公婆帶大。從二嫂和二哥一起出門打工那年算起,公婆把二哥二嫂留守的大女從8歲帶到18歲,直到她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被我先生接到成都打工為止。公婆一年后又加上撫養二哥的兒子從兩歲帶到14歲,直到婆婆于2010年查出癌癥,當時已在成都這邊打工兩年的二哥二嫂才把兒子接到身邊讀初二,又是我先生幫忙聯系學校,幫著跑人情減免外地戶口高價費。
按理說公婆對這兩個孫娃付出最多,應該收獲更多回饋。事實恰恰相反,當然有多種原因造成。第一,他們是留守兒童長大,爺爺奶奶隔代撫養有代溝,還是不如父母撫養他們的感情深。而且近距離生活,難免經常遭遇公公的懷脾氣,或多或少對公公有些怨念。第二,他們因為家庭條件和撫養環境不同,各方面能力和情商都比大侄女弱,學習成績也不如大侄女,后來只能找到普通打工工作。他們自身都難保,哪有心情和能力回饋公公。第三,他們從小缺少父母在身邊指導和幫助成長,所以為人處世方面稚嫩,不如大侄女懂事,有些方面非常不成熟。
以我二哥二嫂的大女為例,她比大哥家女兒小一歲,從小長得比較漂亮,小時就經常在爺爺婆婆家玩,8歲就留守在爺爺婆婆身邊。她性格不如大哥家女兒開朗,因為母女連心的因素,她對爺爺婆婆的感情不如對遠方打工的母親深。一旦二嫂和公婆發生爭執,她在內心是站在母親這邊,加上公公嘴上經常有重男輕女的話。她對婆婆感情相對好,對爺爺有怨念。在成都這邊她打工幾年后,自由戀愛結婚生兩個女。對方是成都這邊本地人,從事開挖掘機工作。小伙子本身很不錯,就是家里太窮,有個從50多歲就終日在家游手好閑不管事,不掙錢,到處借錢喝爛酒的酒**親。母親相對能干點,幫著做家務帶孩子。我二哥的女兒只考慮愛情因素,不綜合家庭情況,執意嫁入這個一貧如洗家庭,一起住在農村。當時對方家庭連一分錢彩禮都送不起,謊稱我們成都這邊農村結婚不興送彩禮形式,還要求跟女方分攤辦婚禮租車接新娘那幾百塊錢的費用!幸好結婚酒席錢沒要女方分攤。因為他們怕去的客人多,把舉行婚禮日期定成周一。女方又是外地人,當天女方親戚最多去了一桌人去赴農村壩壩宴。連我二哥的小兒子當天因為要讀書,都沒法參加親姐姐的婚禮。這婚禮形式和日期真的很奇葩。我當然不是說一定要男方送彩禮和婚房才能結婚,而是覺得既然在農村生活和辦事,適當尊重農村風俗意思一下也行。可男方家庭連意思一下的能力都沒有。
結婚后,二嫂的女兒嘗到生活的殘酷。她婚前打工幾年沒存下一分錢,當月光族,工資全部用于買衣服打扮和生活娛樂。婚后不敢再如此大方任性花錢,遇到大事還要伸手向二哥二嫂借錢運轉。
她在艱苦環境中慢慢成熟懂事,也脫去驕嬌二氣,對自己的父母兄弟平時也關心。她唯獨疏忽了關心撫養她長大的公公婆婆。
婆婆2010年患病,到2012年去世,那時孫輩年齡都小不懂事,不懂怎么在禮節上孝敬老人,可以理解。可是公公后來輪流住兒子家養老時,二哥的女兒對公公疏忽了。她忘記了公公撫養她父親,還給她父親治病,又撫養她姐弟成長的兩代恩情。她可能只記住了公公的壞脾氣,以及公公經常與她媽吵架,而她永遠是站在母親這邊,一起放大公公的缺點,忽略公公的優點。
我公公是會計出生,性格多愁善感,善于抓細節。他對這個親自帶大的孫女是不大滿意的。他跟我聊天說起,這個孫女當初在老家,有話不直接對他說,要打電話給外面打工母親說,由母親打電話給公公轉答。他也看不慣這個孫女出生貧寒家庭,工作以后相對鋪張浪費。他說孫女回娘家不在家洗頭,要跑外面花15元洗頭。說孫女買個口口脆小西瓜,挖幾勺,還剩很多紅瓤子就扔了。(其實孫輩這一代普遍比我們上一代兩代浪費,這是潮流,公公與其他孫輩接觸少,與二哥的子女接觸多,他也相對放大孫輩的缺點。)
公公尤其不滿的是,當他輪到二哥家養老,有時病情加重住進附近醫院時,二哥的女兒回娘家來碰到,從沒有買幾個水果提著到醫院看望一下他,關心一下爺爺的病情。公公并不是想吃孫女的水果,他本身什么水果都不喜歡吃,他只想在晚年得到孫女從形式上的關心。可惜二哥的女兒忽略了這個形式,也許她在內心是關心爺爺的,卻沒讓爺爺感受到。
更有一次過年讓公公特別介意。那年他輪到在二哥家住,他親自帶大的孫女回娘家來團圓了,還給家里爸媽弟弟都買了衣服,唯獨沒有給公公買。當晚發衣服試穿的情形特別尷尬,公公就像沒有得到糖吃的小孩很委屈。他事后多次對我說,他不是想穿新衣服,他自己也有錢買得起。而是在那種場合,孫女給家里人都買,卻不給他買衣服。讓他尷尬,也說明孫女心里沒有他。
唉,這件事老人也只能對我說說,他到死也沒對二哥一家提過。公公每年給所有孫輩發壓歲錢,孫輩有了孩子,他又發給曾孫輩壓歲錢。他本身并不缺錢,就是想子輩孫輩做些孝敬的事,讓他從形式上體會到被關心。可惜后人往往會忽略一些細節,又被他記住了,長期耿耿于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