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劉徹死后,這個情況才發生了變化。
漢朝這邊,執政的霍光全面改變國政思路,大漢基本上將注意力轉回自家內政,甚至都開始跟匈奴和親來保證和平了。
西域,大漢肯定是出不了兵。
這么一看,似乎是匈奴卷土重來,徹底掌控西域的絕佳機會。
實則不然。
事實是,在確定了大漢已經全面轉變,不會再大規模對漠北用兵之后,匈奴內部的矛盾立刻就爆發了。
以前嘛,匈奴的話事人們都知道不能內訌,一內訌大漢打過來就是大家全都死翹翹。
為了抵抗大漢,匈奴話事人們愿意妥協,愿意出讓一部分利益。
割肉,總比沒命強啊。
可現在,大漢的威脅沒了。
那憑什么還要繼續割肉,憑什么我還要繼續對你們其他人讓步呢?
過去那么多場戰爭,匈奴內部因為不同部族間相差巨大的戰損,西遷導致的草場變更,單于之位的不斷更迭等等事情,本就積攢了大量內部矛盾。
一沒了大漢的威脅,大家誰都不忍了。
都忍幾十年了還忍?忍者神龜呢這是。
草原上的狼群,干就完了!
這一干,匈奴內部就亂成了一鍋粥。
都內亂了,誰還有心思去管西域?
而且匈奴最靠近西域的,是右賢王部。
都知道,右賢王部屬于三部之中唯一一部并非由攣鞮氏王族掌控的部族。
而拿下西域,最符合的恰巧就是攣鞮氏王族的利益。
右賢王部憑啥累死累活給你攣鞮氏的單于們白打工呢?
各種因素疊加,導致大漢明明已經收縮了十多年,匈奴人對西域增加的影響力依舊極為有限。
西域在這十幾年里,事實上獲得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地位。
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西域三十六國中最強大的烏孫國,它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在大漢和匈奴都無暇對西域用兵的情況下,烏孫國能很大程度上左右西域三十六國的傾向。
為此,大漢和匈奴都在不斷地拉攏烏孫。
歷代烏孫國王,從之前的獵驕靡、軍須靡到現在的翁歸靡,每一位都有兩個妻子。
一個是大漢公主,一個是匈奴單于之女。
那問題來了,烏孫會選誰呢?
這個答案其實異常的簡單。
選有錢的!
哪個小弟愿意成天和窮鬼大哥一起混的?
大漢有錢,有資源,有絲綢瓷器。
大漢的絲綢之路能給烏孫國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
大漢還有源遠流長的文化。
匈奴有啥?
軍事實力,匈奴還可以和大漢掰掰手腕。
經濟實力,那真的是被大漢用一根手指頭都反復碾壓。
整整半個世紀的絲綢之路,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烏孫國從國王到大臣,從官員到百姓,理所當然、無法避免地選擇了倒向大漢。
哪個傻子會和錢過不去啊。
不管什么時代,有錢就是硬道理!
所以匈奴人很快就驚恐地發現一個事實。
明明大漢這十幾年都沒有對西域用兵,可西域諸國反而一天天更加支持大漢了。
為了阻止這個情況,匈奴趕忙找來了自家在西域中最忠誠的兩個小弟,龜茲和樓蘭。
結果呢?
結果就是等來了大漢平樂監傅介子的兩度出使。
第一次出使,傅介子殺掉了龜茲王,改立親大漢的新王,龜茲從此成為大漢狗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