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五三章痛心疾首
盧中華的這番話,對吳昊還是有一定啟發作用的,自己現在的汽車廠同樣存在著這種情況。
與人合資,產品銷售好還沒有什么,畢竟雙方都掙錢,可一旦市場銷售不暢,合資方是不會陪著你耗下去的。
不過,羅沙的汽車廠好處是,對方的投資,那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而且自己方,更多的是以土地和廠房為代價的,關鍵的是,核心技術,如發動機等,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這一點吳昊沒有走公務車制造公司的老路。
“老領導,有什么感想呀?”一行人在裝配車間參觀之后,回到會議室的時候,盧中華看著吳昊,問道。
“怎么說呢?這里的設備,還真的不錯,與我們羅沙的汽車廠不相上下。但有一點,不如我們那里:我們的兩個汽車廠,全部是滿負荷的生產,而這里的生產線,處理半停產狀態,這也說明了企業銷售的不利。
以前的公務車制造公司,我來過,而且不是一次。
最高光的時候,與國際大品牌合作之初,借助國際大品牌,銷售還是非常不錯的。
既然來調研了,那我就多說兩句,說的不一定對,僅共各位領導參考。”吳昊看了一眼盧中華和在座的領導,十分客氣的說道。
“老領導,您就不用客氣了,先不說您的中東汽車廠在二、三年的時間里,就達到了年產一百二十萬輛的目標;就憑著您是我們的老領導,給我們提出意見,也是我們這些老部下求之不得的。”盧中華誠意十足的說道。
“快別這么說,時代不同了,那時候呀,遠沒有現在您們這些人的思想先進呢……不說這些了,已經看過車間了,作為家鄉人,說點心里話,也是應該的。
在來這里的路上,中華同志介紹了一下公務車制造廠的一些情況,又到現場走了一圈兒,還是有些感想的。
感想之一,華夏汽車市場的井噴式爆發,在前期,讓自主品牌廠商在合資車企中,處于‘躺賺‘的狀態。
從效益方面,這是好事兒,可是,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過度的對外資品牌的依賴,如我們公務車制造公司這樣的國企自主品牌的發展,遠不如民營車企,無論是銷量還是自主研發實力,都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所以,我們看到了,即使有著國際大品牌汽車盈利能力這么強的合資車企撐腰,但公務汽車制造公司,還是沒有逃脫停產、半停產的邊緣。這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這些年了,公務汽車制造公司和國際大品牌合資的路上躺著賺錢太舒服了,以至于現在想起也起不來了。
如果汽車企業,不把重心放在乘用車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上,時刻瞄準市場,只是數著國際大品牌所帶來的利潤,沒有自己的核心東西,是很難長久的。
感想之二,雖然之前,聽說一些公務汽車制造公司的一些負面新聞,但我還是沒有想到,企業竟然陷入了員工‘放假輪休’這樣的境地。
當然了,這種情況有其特殊的原因,這一點我不想否認。但是,這也說明了公務汽車制造公司經營狀況是很不堪的,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和不理想的債務狀況。
坐享國際大品牌汽車所帶來的利潤,卻負債上千億,公務汽車制造公司還能撐多久?”吳昊說到這兒,心痛的看了在座的這些人一眼。
“老領導,您說的太到位了。”坐在吳昊一旁的盧中華,一臉嚴肅的點了點頭說道。
“我可能說得重了點……”從自己的情緒中反應過來的吳昊,有些不好意思的笑道。
畢竟自己不是什么領導了,人家讓你說兩句,還真入戲了,吳昊說完之后,才感覺有些不妥。
“老領導,請您來,就是想聽您的真實感受,這個時候,如果還是諱疾忌醫,不痛不癢的說幾句,那公司真的破產了。”盧中華說道。
“諱疾忌醫,這話說的好呀,有疾不忌醫,這才是一條康復之路呢。
當然了,公務汽車制造公司走到今天這一步,用一句成語來形容,那就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當年我在省里的時候,也是有責任的。那時候,同樣被曾經輝煌無限所迷惑。
想當年,公務用車作為公司的王牌,其銷售額就高達近百億元,利潤僅次于華夏汽車長子,那可是二十年之前呀。
也正是因為如此,公司連續幾年穩居省納稅企業第一名,足以見得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所以,那時候,不用說別人了,我都高興得一塌糊涂了,怎么可能注意得了這些潛在的危機呢?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的公務車公司的地位和量級幾乎都是與我們合資的那個國際大品牌汽車所賦予的,沒有這個國際大品牌汽車,情況或許比現在要更加的不堪。
正是因為一直以來,依靠國際大品牌的收益,公務車公司自主業務的虧損得以掩蓋。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與這個國際大品牌合資已經有近二十年了吧?”吳昊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盧中華問道。
“正好二十年。”盧中華說道。
“是啊,二十年,讓我們嘗到了躺著賺錢的甜頭。我記得我在省里的時候,到公司來,當時的公司領導曾經這樣說過:我們的夢想有一個產品,它的底盤是保時捷調校的;它的造型、內外飾是意大利搞的;它的發動機是和寶馬合作的。三大資源一整合,是不是一個好車就出來了?
當時我對這樣的提法,還是很欣賞的嗎,可現在一回想起來,這種拿來主義,試圖通過市場換技術來拔高公務車公司的產品。這種過度依賴大品牌的后果,就是自主板塊的發展始終羸弱,盡管利用外資汽車技術研發了不少新車,但幾乎都是高開低走的狀態,毫無存在感。
而雪上加霜的是,與我們合資的大品牌,已經拿回了公司的更多股權,公務車公司僅剩百分之三十的股份。這不只意味著其能分得的利潤變少了,在車型的研發投入上也會變得更少,在地方政府面前的底氣和談判籌碼也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