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王府此時風平浪靜,一片祥和。裕王和彩鳳正在與幾位侍講一起,討論學問時政。裕王精神煥發,笑道:“張先生,自太祖歷經磨難,艱險進取,以睿智成功克敵,始建大明王朝。他又廢除丞相,日理萬機,后任皇帝皆無他勤政干練,便成立內閣分擔職責。父皇信奉道教,以自然常態治理國家,可本王所見所聞,皆是官員貪腐乘風,百姓生活艱難,邊患防守隱患嚴重,是皇家設置問題,還是父皇清靜無為的治理出問題?”
張居正微笑道:“裕王殿下,自軒轅黃帝敗炎帝,滅蚩尤,坐天下。然疾病侵虐,災害頻繁,黃帝欲求解決之法,問向歧伯,遂成歧黃之術,治得百姓疾病,而后創立道教,以尋天道。經春秋戰國,成諸子百家,西漢初年,道教盛行,竇太后信奉黃老學說,至漢武帝時,董仲舒進言‘罷黜百家,獨崇儒術’,后歷朝歷代唯尊儒術。現今用儒家與法家治國。”
“老子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是追求最高統治狀態,清靜無為是提醒個人修為,試問達到這種境界有幾人?皇上追求長生不老,一味沉迷于此,賞識善于撰寫青詞大臣,寵信道士,如何談清凈?廣蓋廟宇道觀,煉丹嗜藥,又怎能是無為?道家講究‘人法地,地發天,天發道,道法自然’,對于違背天道自然,逆天而行,必生各種禍害,對君王而言,就是荒權誤國,不良之風滋生,于國于民莫大損失。”
裕王點頭道:“父皇一直追求長生不老,可真正長生不老,豈是能煉丹吞藥、祈求上天延年益壽的?昔時,秦始皇派三千童男童女,跨海越洋,誓要找見那長生不老之藥,可最后都沒有音信,落得始皇慘死下場;漢武帝晚年更是相信江湖術士之言,一味寵信術士,執迷于長生不老之說,最后落得太子慘死,皇后自殺,醒悟悔恨之際,寫下’罪己詔’,可見他們都是欲壑難填,違背天道。每想父皇作為,如此相似,內心著實惶恐。”
張居正道:“殿下說得好,道家修身養性,追求長生不老之術,自古至今,又有幾人能成仙得道?殿下可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壽’,世間為人者,以天下為己任,做一番為國為民之壯舉,流芳百世,如同長壽,而不必拘泥于求仙問道。如今景王去了封地,嚴嵩也已倒臺,徐首輔不是那種一味奉迎之人,自會委婉勸止,皇上也會采納的。殿下謹記‘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韜光養晦,終有回報。”
裕王心情開朗舒坦,笑道:“還是張先生察人意,順人性,本王心情立時變好。張先生學問淵博,具有經邦濟世之才。只是現下朝廷如此,不知往后如何整治?”
張居正微笑:“殿下謬贊,叔大內心惶恐。殿下您能善察慎思,未雨綢繆,心系天下,具君王之謀略,若他日整飭朝綱,殿下需明白,為政之道,治國之要有三,用人、信賞、必罰。在于辨善惡,明賞罰,賢者立而國興,欣賞之而授權,用律法而公平。具體事物,應臨機而斷,待機而變。現今政令不行,貪腐成習,在于用人失察,在于機制約束缺失,監管失職,在于律法松弛,在于利國利民政策制定,整治朝綱,必得從這些著手。”
裕王點頭道:“本王明白,若做君王,不喜形于色,不好惡分明,以絕奉迎鉆營之徒;知微見著,善察賢臣與奸佞,親君子,遠小人,國家興旺之本源;律法嚴明,以己身及親貴做起,公平公正,百姓才能心服。只是,本王深覺儒家文化千年,仍然有這貪官污吏,不思報效國家,為民盡力,為著一己私欲,中飽私囊,敗壞朝綱,難道儒家所言有誤?”
張居正道:“殿下,任何一種學說都不盡完美。人在世間,總要受到外界誘惑,有些人熟讀四書五經,鉆研詩文,為著功名利祿、富貴榮華,或者為情所羈,總要想方設法,以圖捷徑達到,學習與行動不能結合,與儒家思想的矛盾沖突。有些人淡泊名利,以天下為己任,遵照‘仁,義,禮,智,信’,學習與行動相結合,成為儒家思想的謙謙君子。而根源’茍正其身,從政乎何有?不正其身,如何正人?正本清源,才是最重要。”
這時,坐在旁邊彩鳳聽著一番言論,突然想起了什么,問道:“請問張先生,現下心學在文人中競向學習,心學講究‘知行合一’,是否能符合現下狀況?”張居正詫異的看看彩鳳,微一愣神,然后燦然笑道:“心學起于孟子、興于程顥、發揚于陸九淵,由王陽明先生集大成。王陽明鉆研佛道儒,歷經磨難,龍場悟道,格物致知,得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學精要,對現今確有推動、教化作用。”
“但是,心學要具體問題要具體對待,一切皆以人心所向,卻不可丟失本真,更不可成為清談空話。”裕王看著彩鳳,眸子閃過一絲亮光,微笑道:“小鳳,原來你在書房沒閑著,讀書甚多,勤于思考,竟向張先生問如此深刻問題?”彩鳳羞紅了臉,道:“我也是隨手翻著,正好先生講到了,就順便問起。”張居正贊嘆:“夫人勤學好問,敏銳通達,裕王殿下眼光真好。”幾人說笑后散去。
原來彩鳳自回到裕王府后,每日陪裕王去聽課,時日長了,耳濡目染,長了不少見識。裕王經常給她講一些歷史人物、朝廷之事,日積月累中,讓她增長見識。裕王府的侍講,可謂大明王朝精英之才,博古通今,無所不知,這樣的氛圍,彩鳳跟隨裕王,吸收著每天獲得的知識。
這些侍講帶給她不僅是知識上的積累,而且眼界格局隨之提高,猶如開了天眼,讓她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猶如站到高山之巔,俯視眾生,了解世間百態。此后,她遇到問題能深思熟慮,有了自己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