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程靜笑著點頭,折了把樹枝墊在布滿苔蘚的石頭上坐下來。
“靜比雞蛋還容易碎。”回去的路上,桃小聲地跟林吐槽。
這里磕一下,那里碰一下,她就要休息,哪像她們,滿身傷痕還能活蹦亂跳。
肩上扛著上百斤木柴的林淡淡的回答:“靜和別人不一樣。”
換做是其他人,受不受傷和他沒關系,他也不會關心,但程靜,他于心不忍。
覺得她那樣纖細白皙的手不應該用來拾柴,也不應該用來燒火做飯,而是摘摘花,玩玩水,不為生活奔波,無憂無慮。
餓了,有人送上香噴噴的烤肉;渴了,有人送上水靈靈的果子。
如果程靜知道他是這么想的,一定又是滿額的黑線。
她不過是二十一世紀女生里普普通通中的一個。
坐在石頭上休息大概五分鐘的樣子又脫下帽子整理頭發。
鉆樹林什么的,帽子能幫她擋大部分的渣滓,不然清水洗頭也很難洗干凈,才短短幾天,她都覺得她頭發沒有以前那么柔順了,干巴巴的。
早上出門匆忙來不及梳洗,她頭發只是隨便扎了個馬尾。
現在難得有空,就開始編辮子。
從頭頂編到發尾,三分鐘搞定,一條黑亮的蜈蚣辮誕生了。
以前上班來不及編頭發,程靜就先披著去打卡,開完早會上個廁所的空檔順便編個發型,完美的利用了時間。
現在編好頭發,程靜也沒有繼續休息,而是開始拾柴,角角落落,干的濕的,都拖出來。
在這靠天吃飯的世界,休息都是奢侈的,一不小心就會餓死荒野。
她把干的碼成一堆,濕的碼成一堆。
干的等會兒林和桃回來直接扛走就行,濕的再曬曬水分,免得費力搬運只扛了一小丟丟。
不過是過了幾天的采集生活,程靜都有職業病了,看到這片野菜想摘,看到那片蘑菇想采,腦海里甚至調出了為數不多的菜譜。
炒的,煮的,烤的……
清水煮的,焯水炒的,曬干燉的……
只是想想,心情都變得愉悅了幾分。
“那么多野菜如果能腌成咸菜就好了,吃上十天半個月都吃不完。”程靜低聲呢喃,有些遺憾地望著樹腳下一大片長勢喜人某種野菜。
這兒的樹冠比較高不會弄到頭發,她就摘下了帽子塞進防曬衣的兜里納涼。
一陣風吹過,“嗚嗚嗚——”若有似無的哭聲隱約傳來,在空靈的森林里回蕩,十分嚇人。
雖是大白天的,程靜還是起了一身雞皮疙瘩,警惕的環視四周。
“嗚嗚嗚~~”哭聲再次傳來,這一次比前一次更清晰了一些,程靜腦海里閃過很多種大學宿舍臥談會上的異聞。
說法一:坊間有云,八字輕的人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神魔鬼怪,魑魅魍魎,一不小心就撞上了。
說法二:大部分學校都是建在墳堆上,因為只有學生的陽氣能鎮壓那濃重的陰氣。聽說眼睛清澈的人晚上還會看到一群穿白衣服的小人在跳舞。
說法三:舊社會時期,夭折的孩子是不能下葬的,找個席子一卷扔在了山溝溝里,有時白天路過還能聽到孩子的哭聲。
說法四:半夜聽到小孩兒的哭聲不一定真的是小孩兒哭聲,也有可能是貓叫聲。貓覺得模仿孩子的哭聲能取得人類的關注度,所以半夜的時候很喜歡模仿孩子哭。
越想程靜心里越毛,七手八腳的爬上了樹梢。
還是樹上安全一點。
她不迷信,但這一陣一陣的哭聲真的太嚇人了。
這個時代貓都還沒馴化呢,哪來的貓模仿孩子哭?
又或者是……人類的近親?
猴子,猿猴之類的?
如果是猴子,猴子會不會把她打一頓?
小時候聽她奶奶說她們老家的深山老林還有猴子,玉米熟的時候會去人家玉米地里掰玉米,有一次有一個大嬸遇到了,還被猴子打了一巴掌,外加扔石頭各種欺負。
還有什么某某婦女在深山走丟,回到家生了一只小猴子之類的。
抱著樹干,程靜的心撲通撲通直跳,快跳到了嗓子眼。
心中默念菩薩保佑,上帝保佑,安拉保佑,各路神通都保佑,別讓那些東西往她這邊過來,她一個人搞不定。
擔心受怕的時光總是格外的煎熬,程靜都不知道自己干抱著樹干多久,才隱約聽到了交談聲,欣喜過望掰斷了一根嬰兒手腕大小的半干樹枝,唰的往下掉。
“咦?”一錯愕的聲音響起,下一秒程靜就對上一張黑黢黢的小臉。
“嗨,小朋友。”程靜笑瞇瞇地跟他招手,心中暗襯,剛才那魔性的哭聲不會是這個小屁孩的吧?
這小男孩程靜在部落里見過,至于喊什么,她就不記得了。
小男孩眨巴眨巴著他黑亮的大眼睛,揚聲喊道:“阿媽——”
“怎么了?”女人的聲音響起。
小男孩,“有人。”
程靜:“……”
“我不是壞人。”
一聽說有人,女人抱著籮筐飛奔而來,順便還帶了一溜的婦女,程靜表示亞歷山大啊。
“靜?”人群中有人認出了程靜。
“嗨,雨~”程靜笑著跟她招手,露出了標準的八顆牙齒,視線眺望遠方假裝自己在欣賞風景的樣子,哦不,找干樹枝。
“你怎么在這?”雨仰著腦袋問她,旁邊的努努小朋友也是一臉的好奇。
程靜:“額,撿柴火。”
糗大了,她們怎么那么多人?
而且,齊刷刷的盯著她看。
這樣會讓人很尷尬的好嗎?
下了樹,程靜才知道自己是遇到帶娃采摘的婦女大隊了。
孩子由一歲到七八歲不等,有空手的,有挎著小籃子的,各自跟著各自的阿媽采摘。
努的那么小的,是由阿媽抱著,再大一點就得自己走路,或者幫阿媽拿東西。
“你平時煮的東西是這個嗎?”瞥見雨籃子里盛著不少帶泥的綠疙瘩,程靜就好奇的問。
這疙瘩個頭跟馬鈴薯差不多,外皮偏青綠色,切口的位置流著ru白色的漿液。
但這個時代一定不是馬鈴薯,馬鈴薯是十六世紀才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