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周圍查看了一下,發現沙灘的右手邊,靠近小溪的位置有一塊地勢較高,視野開闊,而且相對平整的空地。李迎用鐵鏟挖了一下,發現泥土的下面居然是堅硬的巖石層,這讓李迎喜出望外。這的確是一個非常適合的起房子的地方。他目測了一下,在這個位置起個三米寬,四米長的木房子,地方應該綽綽有余。這個位置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在空地的邊上有一棵參天大樹,一棵粗壯的枝干,剛好橫伸在空地的上方,離地六米左右。如果在這枝干上面綁個滑輪,配合皮卡的車載牽引絞盤機,就可以很輕易的把木頭吊起來,能省不少功夫。
李迎看著小溪和湖相連處的那個小木壩,雖然沒看見那只海貍,但他覺得,那只海貍肯定躲在某個角落里面,偷偷地看著他。海貍一般是群居動物,但他目前為止只見到一只。李迎心里不禁想,會不會這只海貍也是和他一樣,脫離了種族,獨自來到這里,過著和自己一樣孤獨的生活。想到這里,李迎心里忽然覺得自己和這只海貍有點惺惺相惜的感覺。
“海貍兄,咱們以后就要做鄰居了,還望多多關照啊。”李迎望著壩子,自言自語道。
不如以后就叫它“肥安”吧,李迎想到海貍胖乎乎,尾巴扁長,安安靜靜的樣子,覺得這名字挺適合它的。
“好啦,肥安兄,你好好玩,我要去忙了。”
沙灘邊上的都是一些非常粗壯的木頭,對于去小木屋來說實在太大了。沙灘后面的林子里面倒是有一些大小合適的橡樹,但距離沙灘有點遠。要想從林子里面把這些木頭弄出來,實在要費大功夫。李迎從林子里面出來,沿著右邊的湖邊一路走去。心里想著,如果能在湖邊上找到合適的木頭就最好了。這樣他就可以把木頭推到進湖里,利用水的浮力用繩子沿著岸邊把木頭拖回到沙灘上。
湖沿岸都是一些亂石灘,邊上的湖水都很深,但透過清澈的湖水依然可以看見水底水里可以看許多巨大的魚兒一動也不動爬在水底。李迎知道,五月正是魚兒產卵的季節。沒走多遠,李迎就驚喜地發現岸邊有著一些碗口粗的白松樹,高且直,粗細均勻。李迎知道,白松的木頭不容易變形,耐腐蝕,抗冷,而且相對比較輕,是一種非常適合做屋子的的木材。
李迎返回營地,用挎包裝了瓶水和一些肉干,拿上入了油的電鋸和一捆登山繩便折返回來。李迎拉動電鋸上的啟動繩,巨大的響聲,驚動了林子里的棲鳥,一下子撲通撲通飛出一大片,掠過湖面,落去了湖另一邊的林子里。李迎手里電鋸猛烈地抖動著,冒出嗆鼻的濃煙。在轟隆聲中,一棵白松倒了下來。李迎用電鋸把白松樹的枝干和較為細柔的樹端鋸去,只留下筆直滾圓的樹干。一天下來,李迎鋸倒了十五棵白松,并全部都用電鋸修整好。等到李迎把這十五根碗口粗,五米長的白松木逐一推到湖里,兩根一組用繩子全部拖了回來,太陽已經下山了。李迎這才發現腳上已經磨出了水泡,肩膀上也是傷痕累累。雖然疲憊不堪,但他很開心,因為實踐證明了這個利用湖水運輸木頭的方案是可行的。那一夜,李迎實在是累壞了,一躺下去就睡著了。那晚,他夢到自己躺在一個舒適的木房子里面伸直了腿睡的香香的。他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試過睡的如此安穩。
第二天,李迎沒有去伐木,而是把昨天拖回來的木頭,逐一把樹皮剝開。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盡量讓這些木頭曬干些水分。隨后,李迎在空地邊上的林子里,鋸倒了四棵攔腰粗,生長的挺直的大樹。修整出四條長約5米的大木頭。他用皮卡把木頭拖到了要起房子的空地,接著用車頭的牽引機把其中兩條擺成水平,中間留了三米的距離。李迎用木炭在另外兩根大木頭上標好位置,用電鋸在木頭的兩端鋸出了半圓型的凹槽,這個凹槽的作用是為了讓兩根木頭可以咬合在一起,作用就跟中國傳統建筑里面的常用到的榫接差不多,雖然不盡相同。李迎跟著爬上了邊上的那棵大樹,用繩扣把滑輪掛在了空地上面粗壯的枝干上,并在繩扣上連了一條的繩子垂到了地上。這樣在滑輪不負重的情況下,他只要拉動繩子,就可以調節滑輪在枝干上的位置。李迎的車載絞盤配有遙控器,這讓他可以輕松的控制木頭吊起的高度。
李迎接著做了個簡易的大錘子:一截碗口粗圓柱狀的木頭,中間用求生刀和斧頭鑿出一個孔,穿入一根一米長的木棒當手柄,再用楔子固定。有了這個大錘子,他就可以把需要咬合的木頭大力敲下去,讓木頭之間的咬合更緊一點,盡量不讓木頭之間不留一點縫隙。
李迎開動牽引絞盤把一根木頭吊了起來,讓木頭的兩端的凹槽和地上水平擺放著的兩根木頭相咬合,然后用大錘子把木頭的“榫位”敲打結實。當另外一根木頭也穩穩地落下,一個個四米長三米寬的框架就出來了。這就是房子的基座了。單單這個工程,就耗費了李迎差不多一天的時間,難度比李迎想象中大很多。吊起的木頭會左右擺動,一不留神,就會往一邊傾斜,前功盡棄。另外,一邊要用把這么大的木頭調整到合適的水平位置,一邊又要用控制它的高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是李迎第一次做這樣的“土木工程。”不過,這一天下來,也讓李迎積累了不少經驗,對這個木工活也開始心中有數了。
接下來的一天,李迎給之前伐好的木頭們編好了號,并在草圖標上識好哪根木頭放哪個位置。李迎接著在每根木頭上面,按照需要咬合的木頭的直徑,在木頭兩端量好的位置上畫好曲線,跟著用電鋸順著曲線鋸出了圓形的凹槽。李迎并不急著把這些木頭搭放在基座上,他打算等所有的木頭都準備好了,才開始搭建,這樣就有了時間讓木頭曬的干一點。沿湖找到屋子所需的木材,利用浮力運輸木頭的可行性,牽引機和滑輪的默契配合,以及基座的搭建成功給了李迎極大的信心。他覺得在入冬前,把屋子搭起來應該沒什么大問題。
李迎看著天色還早,就到附近的林子里面砍了十幾根手腕粗,二米到三米長的樹干,拖到沙灘上,每三根扎在一起,做了四個三角支架,每兩個三腳架中間放一根木頭,就做成了兩個晾干架了。李迎把原先在汽車前蓋上晾著的熊皮放在在了這兩個晾干架上攤了開來,這樣才會讓熊皮干的快一點。
又過了一天,李迎摸了摸熊皮,發現已經干得差不多了。他今天的主要任務就是處理這個熊皮了。一些有經驗的老獵人以前告訴過李迎,毛皮如果沒有經過處理上是很難保存下來的,因為生皮很容易就腐爛長蟲子,而且很硬基本上沒有什么用途。把動物的皮經過一系列的經過處理,讓它變得柔軟,富有彈性,耐磨,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且可以長久保存的過程叫做鞣制,又稱“熟皮子”或者“硝皮子。”這個皮革的鞣制的目的就是要對皮內的蛋白質進行化學和物理加工,使其膠原蛋白發生變性,以達到增強其膠原結構穩定性的目的。一般來說,現代工業中,經常要使用芒硝,鹽,硫酸,甲醛,碳酸鈉等化學添加劑調配而成的鞣劑來對皮革進行化學處理。市場也有現成的配好的鞣制液出售,李迎以前買過一瓶,嘗試過幾次,效果還不錯。但這荒山野嶺的地方,到哪里去找這些東西去。好在李迎跟那個印第安獵人向導學到了一種最原始的皮革的處理方法:用動物的腦漿熬成糊,均勻抹在經過去脂曬干處理的皮子上面,接著不斷地磨擦皮子,然后把皮子沖洗干凈,不停地將皮子拉扯,卷起,再拉扯,直到它變軟為止。最后用煙熏的方法把皮子上面的寄生物除去以及提高皮子的防水性,即可大功告成。
李迎踩著冰冷的湖水,把那三瓶熊的腦漿拿了上來。他拿了一個鍋,加了點水,把所有的腦漿都倒了進去,用小火,不斷地攪拌,直到這些腦漿變成糊狀。這種糊里面富含一種乳化油,就是這種乳化物質起到鞣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