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所有的人就像是一個個雕像一樣,不敢亂動,即便是自己身上發癢,他們也是不敢亂撓。因為現在的毛遂很是瘋狂,手中劍已經從楚王的胸口慢慢的轉移到了楚王的喉嚨處。銀亮的劍身反耀著亮光,不過這在楚王看來卻是那么的冰寒。
楚王終究是楚王!面對著毛遂的威脅也沒有像是平常人那樣的慌亂,即便是心中震驚,那也要在大臣的面前表出來自己應有的風范。不然他的形象就是真的全沒了。每個人的內心在面對生死都是極具恐懼的,不是誰都能夠做到真正的看淡生死。畢竟生命只有一次,人人都想好好地享受,絕不可能會無緣無故的就將自己的性命付出!
“大王,你對于自己國家的領土范圍應該是心中有數吧!這些年楚國的發展是什么樣的,你和你的這些大臣更是心知肚明,我也不必多說什么。
商湯僅是以區區七百里的地方就可以一統天下,而周文王則是用百里土地就可以讓天下諸侯稱臣。難道是商湯和文王的士卒眾多嗎?并不是,因為當時他們的君王均是殘暴無度,一味地剝削百姓,所以才會讓商湯和文王聚集起大批的才能賢者一同推翻了暴王的統治。而現在的情況,不是和當時的情況一樣嗎?”
毛遂先是在指責楚王的無能,所以才會讓楚國白白具備著廣闊的領土,卻沒有做成什么樣的成就;而毛遂的后一句又是將楚王推到了一個高度,甚至是把楚王和成湯、文王聯系在了一起,這就是對于楚王的贊賞。但是現在聽起來卻像是對楚王的一種諷刺,因為楚王沒有他們應有的氣度和風范,不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優勢和機會!
“商湯和文王懂得應用他們具備的優勢以及他們現有的條件。先前,楚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土地五千里,帶兵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此乃是天下霸主之姿,天下哪個諸侯可以和楚國抗衡?
然而一泱泱大國竟然被一乳臭未干之豎子白起率領區區萬人之眾,連連的挫敗。一戰丟失了鄢、鄧等五城,郢都化為了秦郡;再戰而燒毀了夷陵;三戰則為秦兵毀先王之廟堂,辱沒先人。這是百世之仇怨呀,就連我趙國都感覺得到羞恥。可是大王卻偏居一隅,但求茍安,不求報仇復地,這樣的你怎么對得起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呢?
早在之前我就曾告訴過大王,合縱之事,對于楚國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可是大王一直都在猶豫要不要出兵。甚至是聽到了朝中大臣們的一頓胡亂的分析,認為出兵救趙是在為楚國招致災禍。而春申君正是看中其中的利益,才會對同意我們的請求,可是大王卻認為是春申君是被我們蠱惑才致此。
更有甚者公然的質問春申君。我反而想要問一問他們,他們一直都是在郢都享受著安樂,又有幾個人能夠拿得起將士們手中的刀劍,又有誰在邊疆見過塞外的景色,又有誰真正的在戰場上殺過敵?
沒有人,你們當中誰都沒有過。那你們又是怎么知道將士們的心思的?又是為何能夠在郢都安心的享受著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將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才為你們換來的。那你們是不是也應該為廣大的將士們想一想?不要總是將保全自己就行的思想傳遞出去,要讓將士們知道秦楚之間的世代仇怨就將會在現在結算清!
想那秦國久存虎狼之心,想要吞并天下之意也昭然若揭。趙亡,楚亦不會長久。想當年蘇秦首倡合縱,六國結為一個整體,致使秦國十五年不敢東進一步。今雖然秦國已經圍困邯鄲時久,精兵二十萬日夜進攻,但是卻未能損耗邯鄲絲毫。況且魏國素與趙交好,定會派遣軍隊前來。如果趙楚聯合,那么集三國之力滅秦國精銳于邯鄲城外,在乘勢西進,則可以讓楚報先仇,收復失地,重振楚威!
這樣的好事,為什么大王還要猶猶豫豫的商議這么多日?兵貴神速的道理,大王一定知道!如果大王同意楚趙合縱,那么在邯鄲危機解除之后,我會親自將頭顱交給大王;若是大王不同意,那么就只能讓大王陪同我一起上路了!”
毛遂雙眼怒視著楚王,手中的長劍也沒有任何的放松。他現在的狀態還能夠將事情很有邏輯的說出來,足以證明他還有著清晰的頭腦。
楚王看著毛遂堅定的眼神,知道他所說的都是真的,只要是自己不同意,那么常見就會割開自己的喉嚨。這也是楚王第一次見到這樣不怕死的人,能夠想出這種辦法逼迫自己也是首次。楚王雖心中對毛遂感到氣憤,但同時也生起了一種敬佩之意。因為毛遂讓他有一種全新的認識,兩國談判,靠的不一定就是自身的實力,而是一種膽魄,是一種讓對方無法反駁的氣勢!
在場的大臣也被毛遂剛剛的連番質問問住了,他們根本就從來不知道戰爭的殘酷,只是在郢都談論自己的政見,不曾真正的考慮過現實的需要。
“好!就沖你剛剛的表現,本王也答應你們的提議。我大楚將士豈能是那種甘愿任他人欺辱的人?既然秦國遲早要和我大楚開戰,那為何我們不能現在趁秦國無法分身的這個世界呢!這件事情本王已經決定了,你們也不要在多加勸阻了。這件事情交給春申君去做,無論需要什么,只需要提出來就行了。對于秦國,我們是要復仇的,不能夠將所有的仇恨埋藏在心中,而自己卻永遠的不去做!”
楚王一句話就將這件事情決定了,根本就不給大臣們反對的時間。因為楚王知道只要是他再商議,不僅是自己將會沒命,而且楚國也會陷入到一片混亂之中,或許將會成為滅國的征兆。因為現在的情形確實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如果沒有毛遂的出現,那么楚王會對平原君進行宰殺,當然那是在條件上的大開口,也是為了楚國爭取更大的利益!
春申君知道楚王已經做出了決定,也就不用再擔心什么了。只是現在對于毛遂,不知怎么處理,畢竟他剛才的行動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驚嚇。況且受害的還是楚王,所以楚王必定會對毛遂進行處罰。不知道楚王會不會答應毛遂剛才的提議,就算是答應了,恐怕也會讓大臣們在之后的日子中秘密采取行動。
君憂則臣辱,君辱則臣死!
楚王已經明確的表態了,可是毛遂并沒有把長劍收回,依舊是指著楚王的喉嚨。毛遂一笑,“大王勿憂!如果我現在就撤劍的話,相信下一刻我就會死在那些護衛的劍下。況且大王只是口頭上的答應,也不能成為真正的文式!如果大王真的決定了,那么就請大王命人準備好雞狗馬三者的血液,只要歃血為盟,那么大王就算是反悔,也是不可能了!”
縱然已經成功了,毛遂依然是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還是仔細的將所有可能的疏漏都堵上了。因為只要是進行了血盟,那么無論是什么情況都不能夠違背這個血盟,不然就會失信于天下,更會丟失掉自己僅有的信任。這也一樣運用于國家之間!
楚王先是一笑,“看來先生還是不信任本王,那么本王就依先生所言。”于是楚王命人將準備好的三中祭祀的血液擺了上來。
這個時候毛遂才將長劍放下了,并且在之前以讓平原君來到了楚王的身旁,說:“那么現在就請大王和我家公子平原君一同歃血為盟吧!”
楚王拿著一把小刀在自己的手指上輕輕一劃,便讓滴落的血液滴進了黃銅器皿之中,同時平原君也是如此。做好了這一切,毛遂才把長劍撤回,立即跪拜,“多謝大王同意合縱之事。現在就請大王遵守承諾,邯鄲之危解除之后,毛遂自然會向大王認罪!”
不過在毛遂說這這句話的時候,楚羽已經出招了,因為楚王的危險解除了,那么就有機會擊殺掉剛剛的刺客了。所以楚羽很是準確的把握住了機會,剛當毛遂撤回長劍,他也就便出擊了,長劍出鞘,沒有一絲的猶豫。
一旁的史達也沒有反應過來。因為他被毛遂行為最終取得了楚王的同意而感到興奮,所以忽視了楚羽的攻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