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既提起馮旭,自然也就免不了想起馮旭身后最大的靠山,――恭親王燕匡。
他是燕越的恭親王,也是太子燕匡僅剩的弟弟。
說起燕匡雖為人低調所知信息不多,但能與太子處處叫板還安然無恙的人又豈會是池中物?
想當初燕帝聽信群臣,奉行老祖宗留下的規矩,立長不立嫡,封了玉蘭貴妃的兒子燕崇為太子。
剛登上太子之位的燕崇,寡不敵眾,不久后便是被那燕匡和燕華哥倆聯手給拉了下來,最后還因子虛烏有的小事背上叛國,血濺三尺橫死刑場,而燕崇的生母玉蘭貴妃也難逃毒手,被燕帝打入冷宮郁郁而終。
上任太子的能力其實也不錯,又頂著長子的身份名正言順的繼位,按理來說即便是應對燕華和燕匡二人也該游刃有余,但可惜燕崇的生母玉蘭貴妃身份卑微,他并不像其他皇子一樣有強盛的家族支持。
在朝中僅僅有為數不多的幾位老臣支持,沒有實權,他就是想要還擊,心里也沒有底氣,只能不斷的被動挨打,最后敗下陣來。
而反觀燕匡和燕華雖不是長子,但生母皆是大族出身,勢力在朝中極大,從出生起他們就有了在朝中說話的底氣。
命運的安排,巧妙又精湛,燕匡登上太子位是緣分,摔下來砸死也是命數。
燕崇死后,燕匡和燕華繼續合力,把朝中的其他皇子殺了個干凈,就這樣,除了早年燕帝在民間遺留的“龍種”,沒人再有資格和他們爭了。
“至于遺留在民間的那個,搜尋起來就猶如大海撈針,根本無從下手,當然他們或許連找都沒找過,根本就不把這個遺留的弟弟放在心上,畢竟一個無權無勢的遺子,又能掀起什么浪風?又怎么可能和他們爭搶呢?”
燕帝雖不忍子嗣之間互相殘殺,但也沒有出面干預,任憑他們互相爭斗,像雛鷹搏命廝殺一樣,只有勝利的那個,才配擁有父母所有的愛,才能獲得所有的食物,才能好好的活下去,同理,燕越的的帝位只有一個,想要?那就只能豁出命的去奪,燕帝也是過來人,很清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
他知道要是現在要是狠不下心來,以后必定后患無窮得不償失,所以只要還沒決出勝者,燕帝就不會過多的影響到他們。
生在皇家,只有強者才有資格活著,弱者只配也只能成為強者的墊腳石,的血脈里容不下廢物,最后的王,只能有一個……
除去燕崇和其他皇子后,燕華成了太子,燕匡成了恭親王,雙方長年爭斗不斷,彼此互不相讓,都誓要奪得皇位成為新任燕帝,一統天下!
“自此朝中形成了雙龍爭霸的局勢。”
期間燕越的五大家族,都做出了屬于自己的抉擇,陳家、余家選擇支持燕華,張家、墨家則選擇扶持燕匡,而楚家繼續保持中立,怎么也不想躺渾水。
那位名聲鶴立威名赫赫的鎮北將軍只想好好的鎮守的邊疆,好好的保護百姓罷了,朝中那些惡心陰詭的骯臟事,他楚長年還瞧不上眼!
所以就算燕匡和燕華兩人明里暗里多次拉攏,他也還是不為所動,堅決不參加朝堂內的爭斗。
“他們就像天平的左右盤,因為現在盤上的重物是相同的,所以可以一直處在一個平衡中,不會偏向也不會出現傾斜,而楚家在他們中間的選擇,就會是那個打破平衡的關鍵因素,楚家,決定了天平將要的傾斜方向。”
一雙雙利目幽光冽冽,把那十六歲的青雉少年逼入絕境,生生蛻變破繭。
為了暫避鋒芒,楚辭只能繼續裝瘋賣傻行盡茍且,成了這燕越最負盛名的執垮。
世人只知楚家新任的族長紈绔凡庸,不堪大用,卻沒人知道,那個他們口中處處給楚家抹黑,處處給鎮北將軍丟臉的廢物,到底在背后扛起了多大的梁子。
“沒人知道楚辭嬉皮笑臉下隱藏了些什么,唯一理解他的只有他自己……”
他不想像父親一樣,他要去和他們爭去和他們斗,機會握在自己手中才最牢靠,坐以待斃不是長遠之計,想要活下去必須主動出擊。
“揮劍者,可能會因揮劍而死,但連劍都不敢拿起的人,不配擁有活著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