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種植莊稼完全是看天吃飯,若是我沒有記錯的話魯國已經連續三年遭受了洪水的侵襲,糧食歉收,還要從北祁的錦城購置糧食,這個沒錯吧?”丞相說完,還一臉無辜的歪著頭看向魯國使者。
魯國使者那張瘦削的臉完全變了顏色,慘白得如同一張白紙。
其實他代表魯國前來南姜國參加姜柔的登基大典,完全是因為知道掌握了種植大棚建設方法的楚華衣就在南姜城旁邊的下城,而且還把這個建設的方法教給了姜柔。所以他便借著結盟想要從姜柔這里獲得種植大棚的建設方法,而且姜柔只是一個小姑娘,他可是在魯國當了近十年官的吏部尚書,自然想唬一下姜柔,待得到種植大棚的建設方法之后再單方面毀掉盟約就好。
然而他低估了如今南姜國的官員能耐,丞相開口居然就一針見血的將他們魯國的痛處揭穿開了,一下子讓他處于被動的地位,沒有了優勢。
“丞相了解得很清楚,既然你們知道了我也不隱瞞,我們的確需要貴國的種植大棚。東臨國就是依靠這個種植大棚讓本國的百姓吃上了飽飯,我們也希望我們魯國的百姓不再餓殍滿地,不再饑寒交迫!”魯國使者提及本國的百姓,原本囂張跋扈的語氣變得誠懇起來,“所以,我們魯國的結盟條件就是希望貴國能夠將種植大棚的建設方法傳授給我國。至于陛下的結盟要求,還請陛下提出,若是在我國的承受范圍之內,我們就能直接簽下盟約。”
丞相滿意的點點頭,轉過頭看向姜柔,請示道:“皇上,臣擬訂的條件都在這里了,請皇上過目。”
說完。將手中的卷軸遞給宮人呈遞給姜柔。姜柔看著微微點頭,然后給魯國使者過目。
看著卷軸上的內容,魯國使者一下子眼眶變得微紅,他沒有像剛才那么不可一世,而是十分懇切道:“來貴國之前我就聽聞陛下您實行的是仁政,推行的所有政策都是以百姓為中心,重視民生。如今我國遭受了天災,百姓受難,得陛下仁心輔助,我立刻回去擬訂盟書交給我們的皇帝陛下,愿我們兩國永結和平之約,相互扶持,沒有戰爭!”
“如此甚好!”姜柔淺笑著點頭說道。
其他幾名使者見魯國使者看了丞相的卷軸后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變化,不禁好奇丞相寫了什么內容,但是在大堂之上,他們也不便過問。
接著姜柔對陳小龍說道:“大將軍,你擬訂的條件呢?”
被點名的陳小龍道:“回皇上,臣是一個粗人,所以讓楚將軍擬訂了與大碗國的結盟條件,讓楚將軍說吧。”
“好!”姜柔雙眼閃著明媚的光看向楚庭軒,聲音輕柔了兩分,對了少女的羞澀。
楚庭軒沒有注意到姜柔的變化,同樣拿出一份卷軸呈遞給姜柔,看向大碗國的使者說道:“大碗國盛產駿馬,你們國家的馬匹的確是戰馬的最好選擇。然而南姜國周邊多是大江大海,若是有外敵入侵,我們也是以水戰為主,所以對戰馬的需求并沒有那么迫切。”
大碗國使者同樣被打了臉,包括余下的使者亦是從剛才的囂張跋扈變得忐忑不安起來。
小國家的優勢一般也就那么一星半點,若是這點優勢沒有了,與別人結盟談判的時候就失去了主導地位,陷入被動,所以他們都開始有些害怕姜柔不同意與他們結盟。
暖閣內的楚華衣看著驟然發生變化的情景,不由得為姜柔的機智鼓掌。
“沒想到姜柔還有這樣的智慧,先讓這些使者囂張一下,然后再讓人一一打臉,這可就不愁治不住他們了。不過我有些好奇,丞相的卷軸和大哥的卷軸里面都寫了些什么條件,居然讓他們全都感激涕零,變得如此誠懇,還夸獎姜柔。”楚華衣好奇的問道。
凌云徹道:“對癥下藥就好,也不是姜柔有多聰明,而是昨天她剛好問了我罷了。”
這個答案倒是讓楚華衣有些意外,她脫口而出道:“你昨夜不是去了北祁大軍駐扎的地方查探情況嗎,怎么會與姜柔商談了如何對付……你讓大哥提議的?”
“有些事情不用親自出面,有些人一點就通。”凌云徹點頭道,“昨夜離開的時候剛巧遇見陳大將軍和楚將軍,和他們聊了幾句,所以就有了今日的成果。”
“阿徹,你可真是聰明得像只狐貍似的,還是一只修煉成精的老狐貍。”楚華衣笑著說道。
凌云徹撇撇嘴,腦海里浮現出湯圓在楚華衣懷里打滾的模樣,有些不滿的搖頭道:“我可比那只蠢狐貍聰明多了。”
“哈哈,湯圓是異獸,她可是非常通曉人性的。”楚華衣笑嘻嘻道,“若不是有她守著我們這里的小動物,估計我們這里的動物全都被司炎君控制動物的邪術給禍害了。”
也有一段時間沒有見到湯圓了,楚華衣還真的有點想念她了。
御書房中姜柔完美的反敗為勝,將各國使者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態度全都變得十分的誠懇,并允諾立刻擬定下結盟書送回自家的國家給皇帝過目,然后交換結盟書。
如此一來,南姜國成功的與鄰近的幾個國家定下和平盟約,幾個國家共同發展。
“如果大家不急著走,想必你們也聽說了胤王準備要建立軒轅國,都城就在鄰近南姜城的上城,大后日便是軒轅國的建國大典。”姜柔緩緩的說道。
幾國的使者進宮之前已經聽說了這個消息,他們還沒有定奪下來。
姜柔見他們面露為難猶疑之色便問道:“諸位可是擔心參加軒轅國的建國大典會得罪了北祁、東臨和西啟三國,會被他們尋仇攻打呢?”
“陛下心思縝密,我們的確是擔心這些問題。”魯國使者直言道,他們先前還可以唬一下南姜國,但是面對真正的強國,他們這些弱國只能無奈的俯首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