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憐成婚當日,宋、沈兩府,熱鬧無比。
但作為宋憐的二妹,宋寧卻待在自己的閨房內,反復思籌著,該如何查清自家大伯在藥行里都做了何事!
前世在近段時間,由于臨近太后壽辰,京城內忽而盛行滋補藥材,各大藥行內滋補藥材都販售一空,導致就連一支十年份的人參,價格最高時,都炒到了幾近五十兩的價格。
宋寧早有盤算,打算多進購些滋補類藥材。
宋府外宋憐的花轎已被抬走,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傳到了后院。
“大伯這般操辦大姐的婚事,不知手上可還有余錢?”宋寧喃喃自語著,忽而眼睛一亮,心里有一個計劃正在慢慢成型……
翌日,宋寧到達藥行時,當著宋遠忠和宋遠慶的面,叫來了藥農,認真道:“近期多搜羅些滋補類藥材,有多少送多少,我家藥行,全收下。”
藥農欣喜不已,這一類藥材雖然名貴,但一般藥行里都不會存太多,所以大量的藥材只能囤在藥農自個手里,畢竟大多數人前來藥行都是小病小痛,用不上這類藥材。
宋遠忠卻皺起了眉,不解地看向了女兒:“寧兒,藥行內的滋補藥材現下也不缺,特地又收一批,是否太過累贅?”
還有一點隱而未露的是,滋補類藥材的進貨價格和一般藥材相比,高了許多。藥行雖不是出不起這筆銀兩,但倘若真收了藥農搜羅來的所有藥材,恐怕這個月的進項,全得貼這上頭。
宋遠慶則直接阻止道:“平白無故進購那么多滋補藥材,倘若賣不出去,全虧在手里,這筆損失誰出!”
面對著父親和大伯的質疑,宋寧笑而不語。
前世那些記憶,就算她說了,眼前的二人也定然不信。
更何況,她可是挖了個坑在這,等著自家大伯跳進去呢!
“你先回去吧,按我說的,把所有滋補藥材,全送到我家藥行就是。”宋寧看向站在原地,左右為難的藥農,一意孤行的下了決定。
一旁的兩人還沒來得及反對,許是怕宋寧后悔,藥農歡天喜地的快速離開了藥行。宋遠慶氣得口不擇言:“這批藥材要是賣不出去,責任誰擔!宋寧,你這是胡作非為!”
“我擔!”輕飄飄的一句話,從宋寧嘴中脫口而出:“大伯不必為難,大不了,我回家待嫁就是了!”
在場二人皆是驚訝無比,宋遠慶還有些小驚喜。
宋遠忠則想得更多,他忽而想到前些日子自家女兒被逍遙閣請去的事情,試探著問道:“寧兒,是不是逍遙閣那頭的意思?”
倘若是逍遙閣預約的生意,那便好解釋了。
全汴京除了皇家,也就只有逍遙閣能輕松吃下這一筆生意。
可宋寧卻并未回答,她避開了父親的目光,淡淡的說到:“爹爹不必擔憂,我這樣做,自然有我的道理!”
宋遠忠被宋寧說得話給急出了滿頭冷汗來,前些日子在宋家許下的“軍令狀”,還歷歷在目。宋寧今日又做下了這樣一樁決定,這些藥材如果真的賣不出去,就連他,恐怕都無法保住宋寧在藥行里的地位。
一旁的宋遠慶,卻有了別的心思。
他可不信這個死丫頭會打沒有把握的仗,這筆生意,想必定是逍遙閣預定的。至于為何宋寧不肯承認,那定然是這死丫頭不想讓他知曉這個消息!
宋遠慶面露氣憤,心里卻有著一絲竊喜,他把這個消息記在了心里頭,一回到宋府,就和楊氏商量了起來。
“既然宋寧那個死丫頭敢說出這種話,定然不會是隨意的決定。”楊氏聽罷宋遠慶的話,沉思到:“前些日子逍遙閣不是還特地來請了她一趟么!回來后也沒說請她去做什么,保不準啊,逍遙閣就是給她泄露了這消息呢!”
有理有據的說法,讓宋遠慶也堅定了這個想法。若不是逍遙閣那里透了風聲,以宋寧那個事事警惕的性子,絕不可能作出這種決定。
“你不如也跟著宋寧進一筆藥材?”楊氏提議道,這主意正中宋遠慶的心思,當即就應了下來。
楊氏又活絡著心思,說道:“你干脆啊,就多進些名貴藥材,便宜的諸如當歸那類,想必逍遙閣是不屑收的,如人參燕窩那類,才正中那些貴人心思!”
逍遙閣的做派也的確一向如此,所收購的藥材全是名貴一類的,楊氏提的這主意,的確不錯。
而且逍遙閣也不缺銀子來收他手上的藥材,這筆生意,幾乎可以肯定是只賺不虧。
可宋遠慶卻難得一見的有些猶豫了,吞吞吐吐的拿不出個主意。
看得一旁的楊氏都著急了起來,輕輕推了他一把,催促道:“怎么了?”
宋遠慶捏了捏自己的人中,語氣里有一絲十分明顯的不滿:“給憐兒的嫁妝,幾乎把我手上可挪動的銀兩全都貼了進去,現下還要大肆進購一批滋補類藥材,這筆銀子,你讓我哪里去折騰來啊!”
聯想到宋憐的嫁妝,楊氏不禁息了聲。為了給這個女兒撐夠場面,也讓沈家不至于看不起宋家,宋遠慶不僅拿出了手上的大部分現銀,還難得大方的拿出了自己早前購置的門面來。
給宋憐辦的這一場婚事,花銷已經傷及了宋遠慶的根本。雖說他不至于反悔,但心里的不痛快,也足夠他不郁一段時間了。
敲著桌子,楊氏突然小心翼翼地提到:“不如,先從藥行里的銀子,挪一部分出來?”
這樣的事情,先前宋遠慶也沒少做。橫豎宋遠忠很少檢查店內的賬本,且就算發現了,由于數量不多,也都礙于兄弟情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然而這次如若宋遠慶要私下購入一批滋補類藥材,所費的銀兩,絕少不了!
宋遠慶想到宋寧近日在藥行里翻閱賬本的認真模樣,猶豫著。
“怕什么!你再怎么樣也是她的大伯,她還能讓你離開藥行不成!”楊氏催促道:“這要是成了,可是好大一筆銀兩呢!”
話說至此,宋遠慶才下了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