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弄的差不多了, 李青文去豬圈那找老邢頭,跟羊一樣,邊城的豬也是從安陽關換來的。
邊城的冬天不好過, 人和可以靠著火炕和火墻, 還有暖和的被褥,牲畜的圈可都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像是豬圈,不能跟并州時候一樣,得蓋的嚴嚴實實,墻砌兩道,上方的頂棚也是厚厚的,豬身上的毛稀疏又短,不能保暖, 應當好好照看著。
李青文到時,老邢頭正好喂完豬, 風很大,里面的母豬叫喚的聲音都聽不太清楚。
他一來,不用多說, 老邢頭也知道該吃飯了, 一同回去, 洗手的時候,熱氣騰騰的飯菜已經上了桌子, 最中間的是冒著淡淡青煙的銅火鍋。
齊敏和另外幾個人一起,將木桶弄開, 往外倒酒。
待所有人坐齊后,開始吃飯, 銅火鍋上面的蓋子拿下來, 有人用筷子將上下幾層菜挑開, 肉、酸菜、丸子、凍豆腐這些經過熱煮后,湯水和味道相互混合,咸香十足。
大家伙埋頭開始吃,吃的冒汗了,再喝一杯涼爽的啤酒,每個人都會發出舒服爽快的聲音。
燒火炕和火墻的屋子很熱,這啤酒比高粱白酒更受歡迎一些,就是喝多了得一趟趟跑茅廁,然后大家伙換成白酒繼續喝,一直喝到半夜才將將盡興。
一個個帶著酒氣散去時,李青文在旁邊房子的被窩里已經睡過去了。
曾經這里擠了幾十人,現在大多數回到洪州成親生子,房子里面沒有那么擠了,但依舊鬧哄哄的。
江淙回來時,李青文聽見些動靜,但沒有睜開眼睛,一下睡到了第二日天明。
江淙要去新城找周豐年,一同吃過早飯后,李青文回家。
今天風格外大,沒什么人串門,恰好李茂賢也在家,李青文便想著先試探試探口風。
“爹。”李青文遞過去一碗茶水,鼓氣勇氣道:“我的親事……”
“這個不急!崩蠲t一反從前緘默的模樣,接過茶水,痛快道:“等你讀完書以后再說!
“讀完書我也不想……”一邊觀察著爹爹的臉色,李青文一邊循序漸進的開始逼近自己的目標。
李茂賢看著小兒子,點頭道:“那就等到你想再說,強按著牛喝水總是不好,害人誤己。”
沒想到爹如此讓步,李青文有些意外,還想再開口,李茂賢卻道:“仔兒,人這一輩子很長,人生在世沒有想的那般順遂,很多事情順其自然最好。”
李青文正琢磨爹的這話,李正顏回來了,往爺爺身上撲,李茂賢把孫女抱到外間去掃身上的雪。
因為小侄女的突然出現,李青文的計劃被迫中斷,這讓他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氣又消散而去。
這兩天,姜氏抱著小女兒去周瑤那里住了兩日,之所以留宿,是因為周瑤的女兒在有玩伴的時候就不那樣哭個沒完。
周瑤醫術再高明,也沒法治小兒啼哭,不用她開口,聽孩子哭啞嗓子的姜氏也心疼這個小東西。
不可避免的,李青文又聽到了一些關于周瑤和這個孩子的事情。
這個小丫頭才幾個月大,而周瑤去年春天才從邊城回安陽關探親,算算日子,大概回去沒多久便成親了,偏偏孩子他爹又沒了……
因為周瑤救助了很多人,大家伙相信她的為人,大都只在心里犯嘀咕,鮮少說出來,大冬天的,沒甚事情做,可不是天天瞎捉摸。
雖然不說,但只要口風和眼神有些不一樣,總歸就會一些話傳出來,畢竟不是人人的嘴巴都那么緊的。
李青文倒是沒閑著,回來后,便跟陶若凝還有孫家人一起商談了好久,自然是關于兩家案子的事情。
江面上一上凍,李青風帶著人去釣回來許多狗魚,回來后,有的凍上,有的燉了,有的炒成了肉松,李家則把肉化凍后剔下來剁成肉泥,做丸子和灌肉腸。
因為老祖宗說那銅火鍋好吃,李青文特意去了二爺爺家里,教幾個嬸娘怎么裝火鍋,自然被留下來吃飯,吃完飯又陪著老祖宗說了一下午的話。
回去的時候,李青文繞到營地里面,順便去方氏那里拿梅干菜,還沒到地方,先看到了老孫和小姑。
老孫把雪鏟到車上,然后往營地外面拉,因為冬天下雪不斷,光鏟雪不夠,還得把雪拉出去,要不很快就堆無可堆。
老孫鏟雪,李茂玉站著沒動,好像一直在說話。
李青文剛要招呼一聲,就看到老孫抬手把小姑上的帽子給掰正了……
待李青文拿上菜干往回走,心里頭還在想剛才看到的。
老孫他們早就是自由身,因為之前在洛維大公的領地豁出性命打仗,發了一筆橫財,他們原本都可以舒舒服服的回老家蓋新房置地,再加上以后有做蠟燭賺錢的分成,日子比上不足,比下綽綽有余。
齊敏和馬永江他們再次來邊城,一個是因為喜歡的姑娘在這里,另外一個是想收邊城的貨物運送到京城,兩地奔走,既能賺錢,又能為兩個案子出力。
老孫跟著來邊城時,李青文是有些不解的,因為他說了不想再東奔西走,只想安心的過日子,卻又從洪州不遠幾千里來到了這兒……
原來跟馬永江和齊敏他們的目的并無差別啊,可是之前從來沒發覺過,不知道是他們之間確實沒甚么,還是他沒有想到過。
因為不確定,李青文回去后也沒有說,只旁敲側擊的問了幾句,倒是沒想到,原來娘親早就知道小姑和老孫的事情。
“你小姑好看又能干,只要是眼睛不瞎的,都能看的到……”
即便過去這么多年了,陳氏想到小姑子從前受的罪,依舊耿耿于懷。
到了邊城之后,本村和其他村子的人都有相中李茂玉的,也到她這里來打探過口風,陳氏從來沒勸過李茂玉再尋他人。
在邊城這里,李茂玉和四個孩子好好的,不缺吃穿,又有哥嫂看顧著,日子順風順水,別提多愜意了,再嫁人曾經的過往不免被提及,好好的日子不過,何必再遭受這個罪呢。
是以,陳氏只在李茂玉面前提了兩個,看到李茂玉搖頭后,剩下的自己便謝絕了。
老孫跟其他人不一樣,李茂玉幫著他們這群人做飯洗衣時,他也不聲張,只默默的幫把手,并無逾越之言和動作,就這樣水滴石穿了好幾年。
大家伙住的都不遠,就算老孫的動作再隱蔽,日子久了也能被人看出來,不過直到他被朝廷赦免無罪,也都沒有說什么,回去看了家里的長輩,又不聲不響的跟了過來。
這次他回到邊城后,陳氏第一次聽李茂玉問她,覺得老孫如何。
李茂玉從前吃了不少苦,真的打算這樣一直守著孩子一直到死,再也不想重蹈覆轍,但是人心都是肉長的,老孫這么多年對她如何,李茂玉心里還是有些不能平靜的。
乍一聽到這個,李青文有些意外,同時也在想,如果小姑和老孫真的成了,那他的輩分一下可就長了……
李青文并沒有胡思亂想太久,他被拉去村里的學堂,給孩子們講學,畢竟是邊城唯二的舉人之一,他獲得了這等殊榮。
雖然李青文盡心盡力的按照書上講了,但顯然坐著的這些小滑頭,一個個更想知道京城到底有多大,人是不是多的數不過來,以及皇帝到底長什么樣子。
竟然這樣,李青文索性便縮短了講經義的時間,更多的是講述他在京城的所見所聞,果然一個個聽的兩眼冒光,不復之前無精打采的模樣。
把這些孩子的興趣給吊起來,李青文鼓勵他們好好讀書,日后如果能考到舉人,也能去往京城繼續進學和考試,到時候就能真真切切的游玩京城,總比現在只能干想強。
這話李青文要是從前說,大家伙都不會在意,畢竟飯都吃不飽了,誰能讀的起書啊,可現在不一樣了,家家戶戶衣食無憂,又靠著采摘藥材和做蠟燭賺了些銀子,只要自家孩子是那塊料,都是能使勁供孩子讀書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向往繁華的京城,還有不少人的愿望是以后坐大船。
在離開邊城之前,齊敏和馬永江還有李青風他們一起商量過,那時便往臨肅拉了些木頭,使了銀子,讓那里的人幫著打造大船。
不管怎么修路,從邊城往南的路都不會少幾里,從水路走無疑是最輕松的,這個他們早早就想好了。
雖然還沒見到大船的影子,但是李正亮已經替他小四叔把牛給吹出去了,小孩子最是好奇,早就嚷嚷的都知道了,李青風跟李正亮說過,如果做船缺銀子,就將他抵給那些人。
這話倒不是嚇唬李正亮,造船真的挺費錢的,他們明明都拉了木頭過去,但至今為止也花出去快兩千兩銀子了。
李青文回來時經過臨肅,船老大特意把岸邊正在修建的船指給他們看,還有一小半才能弄好,堆在那里,周邊都是亂七八糟的木頭,一時也看不出什么。
不過,如果有朝一日能坐著自己家的船往來京城和邊城,那滋味定然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