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4年,燕國內亂,齊軍攻破燕國,天下震動。
時周朝已經衰弱不振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諸侯早已經稱王,只是還表面上奉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保留其都城洛陽京畿百里之地。實際上周天子幾乎已經成為擺設而已,已經毫無權力約束號令諸侯了。
當年,周慎靚王病逝,其子姬延即位,即周赧王。齊國犯燕,周王亦不能干涉。
而公子職在韓國為質已經多年了,從沒有一天安心的日子,又遭遇故國禍亂,經歷被齊國刺客數次前來刺殺的危險,有國不能回,心急如焚,在韓國度日如年。
又聞知其兄太子平引齊軍入境,齊軍毀壞燕國宗廟,劫掠殺戮燕國人民,公子職大為憤懣,只恨自己無力制止故國禍亂。
又聞知其父燕王噲自縊于別宮,公子職大哭不已,恨父王不該聽信奸臣之言,傳國禪讓子之,以至于此等凄慘結局。
公子職欲要回國,便入宮請見韓王,請韓王發兵相助,韓王道:“敝國兵弱軍少,難以抗衡齊師,若貿然護送公子回國,而又不能退齊軍,豈不坑害了公子?公子且稍待,寡人料知諸侯必不會坐視之。”
公子職也見確是如此,只好遵令,返回館驛。不多久,忽然韓王令人請公子職入宮相見,公子職正在憂傷憤恨之中,聞得此消息,大喜道:“此番韓王有請,吾回國有望了。”
于是入宮拜見韓王,韓王對公子道:“今有趙王遣樂池君前來,欲要發兵相助公子復國,公子可從之。”便將樂池引薦給公子職。
這樂池戰國中山國人,曾為中山國國相、大將,曾在房子大敗趙軍,被中山桓公拜為相國。后來樂池來到秦國,被秦惠文王任命為秦國的相國。但不久罷相被張儀取代。樂池奔趙,趙武靈王用之,此番便遣樂池率數百騎兵,前來韓國護送公子職歸國。
樂池與公子職相見禮畢,樂池道:“趙王欲要扶立公子歸國為君,已經出兵在境上了。且有書信交付公子。”便拿出趙武靈王書信給公子職觀看。
公子職謝過,便看趙武靈王書信,見其答應出兵幫助自己回國,不禁大喜,當即又遙謝過趙武靈王。便對樂池與韓王道:“蒙趙王看重,職安敢不從命?職淹留在此,已經七八年了,無一日不想回到故國,今得以還國,皆賴大王與趙國,此番相助之大恩大德,職沒齒皆不敢忘!”
公子職知曉趙武靈王可是當世英明神武的雄略之軍,若有他出面相助,必然可以倚仗。
韓王道:“公子言重了,敝國與貴國、趙國素來結好,公子故國內變,寡人亦深為扼腕,今相助公子回國,自然是理所應當之事了。”
又對公子職道:“趙王已經親率大軍,屯扎于燕國境上,以待公子至。寡人國小兵少,只好以兵車百乘護送公子歸國。盼望公子歸國登位,勘定禍亂,振興燕國,則寡人便受惠于公子了。”
公子職大喜,離席而謝韓王,道:“職若能復國,必不忘大王今日之恩。”
韓王已經令人準備好兵車,樂池所領數百趙國騎兵,皆是精銳戰騎,正在新鄭城外駐扎待命。公子職于是命百里丙等收拾準備,明日便啟程回燕國。
朱申自去歲深秋來到韓國新鄭,便不離公子職左右,公子職今番欲要歸國,亦將朱申帶到身邊為護衛,便對朱申道:“兄長家室在魏國大梁,不知可愿遷居至燕國薊城乎?”
朱申深深敬畏公子職人品,且將自己以國士相待,心中也早決定誓死追隨公子,見公子職如此相問,便答道:“臣已經誓死追隨公子,今番公子歸國,前途兇險尚未知,臣怎敢能念及自己家室呢?且隨公子先入燕國,待公子大事定下之后,再議臣私事不遲。”
公子職大為贊嘆朱申,便就不再勉強,又對百里丙與朱申道:“小弟今番歸國,不可不告知吾兄笑峰。且令人前往漢中傳達消息。”
百里丙道:“徐豪杰遠在漢中,公子明日便起行,如何能及時告知呢?且徐豪杰為人仗義,公子若遣人告知,其必親自前來為公子送行,這江湖中人與公子交情,若為諸侯聞知,臣覺得不太妥當,不如先不告知。”
朱申卻道:“吾弟笑峰,乃天下信義之士,今又得工布寶劍,未來天下豪杰領袖,多半便是吾弟笑峰了。笑峰又與公子相善,公子回國定位,日后還需要天下豪俠相助,今雖然事情倉促,不及告知,但也要遣人前往送達消息,才不為失禮。公子若擔憂與江湖豪俠結交之事恐諸侯聞知,便請笑峰此時先不要前來送行便是了。日后若有急,再請其前來,笑峰必定召之即來。”
公子職道:“小弟與笑峰交情,非諸侯王公所能知,小弟亦不懼其知曉。今小弟匆忙回國,不及當面辭別,已經是失禮了。怎么可能還因為如此而怠慢笑峰呢?今且遣人告知吾兄笑峰,小弟將歸國,安定大事之后,便請笑峰帶領梁州豪杰前來燕國薊城做客,小弟將為梁州豪杰執壺斟酒。”
于是遣百里丙,前去告訴張盛,說公子職明日回國了。又寫下書信一封,遣人送至漢中上庸,交付笑峰。
次日,韓王差將軍魚房率領韓國百乘兵車,護送公子職歸國,樂池引趙軍百騎在前。公子職坐在馬車之中,百里丙與朱申二人不離左右。韓王親自送出新城北門,與公子職話別,公子職登車而去,韓王目送之。
趙武靈王親自統趙國騎兵兩萬,步卒三萬屯扎燕境,等候公子職入燕。
公子職借道魏國,魏王聞知公子職歸國,亦遣相國公孫衍前來問候。公子職請公孫衍代替自己謝過魏王。公孫衍正在組織合縱之謀抵御討伐秦國,也欲要燕國相助,便趁機便對公子職道:“子之已經滅亡,太子姬平亦事敗,燕國之君,非公子莫屬了。在下當奏明魏王,相助公子復國為君!公子意下如何呢?”
公子職亦知道公孫衍此話含義,無非是要公子職復國之后,答應相助魏國。但當即不便作出承諾,便答道:“貴國相助之恩,令職感激不盡,但職今番歸國,前途未卜。故國遭受大變,已經是傷痕累累。君之美意,職已經心領了。只是此時尚不敢答應君,以免相欺。”
公孫衍聞言嘆道:“公子真乃誠摯之人!即便如此,在下也當奏命魏王,相助公子。”于是回奏魏王,魏王亦遣兵車百乘來相助燕國。
公子職又經魏國進入趙國地界,繞道中山國,從趙國東面地界進入燕國境內。派人告知趙武靈王,說已經入燕。
時齊軍盤踞燕國,聞知趙武靈王屯軍境上,便知道趙國來相救燕國之意,匡章報知齊王,齊王又問孟軻道:“諸侯前來救燕國,寡人該如何應付呢?”
孟軻回答道:““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成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尚書》曰:‘徯我后,后來其蘇。今燕子之虐其民,大王揮師而征之,燕人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大王之師。但大王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這樣恐怕就不對了!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請大王速速下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安置扶立燕君而召回匡章,則猶能亡羊補牢,尚可以阻止禍害。”
齊王道:“前者寡人取燕,夫子亦贊成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今寡人既已經取之,夫子為何又要勸寡人回師呢?不啻于勞而無功乎?”
孟軻答道:“前者勸大王取之,是取之而燕民悅由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周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不要取,古之人有行之者,周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而今若不回師,致歉燕國,則天下皆與齊為敵,齊國禍患已經埋下了啊!”
齊王終究不聽孟軻之言,并不召匡章回師。齊王倚仗齊軍強盛,欲要與趙軍一較高低,若能在燕國擊敗趙武靈王,則齊國聲威,又當上漲,稱霸天下,指日可待也。所以齊王并不撤兵。
趙武靈王得知公子職已經進入燕境,于是便再遣趙將領步騎萬余人來相助,并作書對公子職道:“齊軍強盛,匡章乃當世名將,善能用兵。寡人國中之精兵良將皆在此,還尚未有把握戰勝齊軍。今能夠勝過齊軍者,乃秦師也,公子欲要驅除齊軍,還需當向秦王求助。”
公子職接到趙武靈王書信,尋思其中不無道理。而趙武靈王明言讓公子職自己求助于秦王,這也是趙武靈王自己不便之故。公子職立即修書,著使者赍禮物,速至秦國咸陽,請秦王發兵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