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袁紹的勢力范圍!
而河北冀州之中,渤海可是袁紹一開始的起家之地。
雖然,很長一段時間之內(nèi),當(dāng)袁紹取得了整個冀州之后,一度將他的政治中心脫離了這里。
然而,隨著之后晉軍的勢力范圍越加的龐大,如果繼續(xù)將鄴城作為他們的政治中心的話,那么,鄴城距離司州的位置就太過近了一些。
一旦晉軍真的圖謀河北的話,很可能一夜之間,晉軍的騎兵就直接殺到鄴城之下了,故而,在晉軍勢大的情況之下,繼續(xù)將鄴城作為政治中心的話,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一個隨時有可能面對強敵兵鋒的政治中心,是無法安穩(wěn)下來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之后的袁紹將政治中心轉(zhuǎn)移回了渤海,畢竟這里也是他的起家之地,當(dāng)年他就是從渤海太守的位置,一步步的得到了整個冀州。渤海,有承擔(dān)這個重任的基礎(chǔ)。
雖然說渤海這個位置,緊挨著青州,對于大漢而言,也有著鄴城相對于大晉的弊端。
不過,這兩者之間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大晉對于鄴城的威脅,和大漢對于渤海的威脅,這完全是兩回事。
如果將政治中心繼續(xù)安置在鄴城的話,袁紹確實禁不住大晉對于鄴城的威脅。但是,青漢對于渤海造成的威脅,袁紹不說不會放在心上,但也絕對不至于嚴(yán)陣以待。
那個時候的青漢,才剛剛成立,甚至連青州都沒有一統(tǒng),旁邊都還有個竇建德呢,袁紹有什么可怕的?
再則,從他們周圍幾家勢力的身份立場上來看,青漢就沒那個立場對他們動手。
劉備再立青漢,給了他一道護身符,但是,從某種意義上,又何嘗不是一種禁錮?
而經(jīng)過多年的經(jīng)營,再加上渤海的底子本來就不差,以袁紹當(dāng)初的身份,那當(dāng)然是不可能隨便選擇一個地方就會去當(dāng)太守了。
作為大漢最強的世家,袁家抬出來的排面人物,不管是袁紹,又或者是袁術(shù),袁家給他們安排的起家之地,可都是大漢一等一的寶地。
尤其是袁術(shù)當(dāng)初所在的汝南,那更加是他們整個老袁家的根基之地,這么一個郡,可以提供的人力物力,都能比上很多的州了。
袁紹的渤海雖然比不上袁術(shù)的汝南,但是,這個郡的綜合排名,在大漢之中,也是能夠排得上號的。
底子夠好,再加上老袁家這么多年的經(jīng)營,如今已經(jīng)徹底取代了當(dāng)初的鄴城。
如果袁熙繼續(xù)留在渤海的話,面對他的兄長袁潭,可以說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勝算。
在渤海之內(nèi),在袁襲的幫助之下,袁潭已經(jīng)占據(jù)了大勢。
說到底,袁潭這個嫡長子給他帶來的優(yōu)勢太過大了一些。袁潭和袁熙這兩個人之間,如果沒有這個身份上的優(yōu)勢的話,袁襲、袁圣這些老袁家的中流砥柱,可不會從一開始就直接站在袁潭的身邊。
袁熙如果想要求得一線生機的話,那就只能夠及時離開渤海,牢牢抓住自身剩余的一部分力量。
袁熙本人雖然是舍不得離開渤海的,可是,他手底下的那些世家代表,一個個都站出來表示支持這個決定,就算是他,也不可能站在手底下,所有人的反對面之上。
有了這些人的支持,他才擁有和袁潭一爭的實力。而如果沒有這些人的支持的話,就憑他這個原本在三兄弟之中最沒有存在感的老二,除非老大也像老三那樣死了,要不然的話,根本就不可能輪到他。
事實上,審配也不愧作為河北有名的謀士,他是一手對于袁熙來說非常關(guān)鍵,如果袁熙抽身而退的再晚一些,他連那兩個郡爭不到。
那個時候的袁潭,只不過是因為在忙著吞噬高歡死后留下來的肉,這才暫時沒時間搭理袁熙而已,等他完成了這件事情之后,不管是他又或者是他底下的那些人,可都不會放過這個兄弟的。
而也不管是他,又或者是他手底下的那些人,也都不會讓冀州繼續(xù)分裂下去的州。
因此,袁熙也算是走的及時了。
而且,正因為走得及時,中山、常山,這兩塊地方,他們控制的也非常順利。
之所以選擇控制這兩塊地方,自然不可能是隨便選的。
這兩塊地方,在整個冀州各郡之中郡,也只能說是中規(guī)中矩的那一種,就算不是最差的郡,但在各郡之中,也絕對排不了前列。
不過,這兩個郡對于袁熙來說,卻有一定的群眾基礎(chǔ)。
中山,這里是河北大家族甄氏所在的地方,而甄氏,正好是袁熙媳婦背后的家族。
一開始的時候,那個時候作為老二的袁熙,沒有任何的希望,他們還沒參與過這三兄弟之間的事情。
但隨著袁熙站了起來,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他們也終于忍不住參與到了這件事情。而這個時候,他們就算是想脫離這條賊船都來不及。
奪位之爭,哪有那么多的墻頭草可以存在,大家的一些潛規(guī)則都還是有的,上頭的人也不會允許這些人當(dāng)墻頭草的,不管是得勝者還是失敗者。
畢竟,要是他們表現(xiàn)出了,對于這種墻頭草的支持的話,日后,誰還會決定你選擇哪?怕是每一個到你手下的人,都早就已經(jīng)做好了,第二套準(zhǔn)備了。
但不管怎么說,有河北大家族甄氏的幫助,袁熙這才存在短時間之內(nèi),控制中山的基礎(chǔ)。
至于常山,那就是因為一開始的時候,他曾經(jīng)在常山當(dāng)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太守了。
袁紹可是很喜歡將他的兒子或者是侄子分配出去,為他鎮(zhèn)守四方,在原本的歷史之中,河北四州之地,就是他的三個兒子和外甥高干分別看著。
而這一世,袁紹的勢力范圍雖然遠(yuǎn)遠(yuǎn)比不上原本歷史軌跡中的他,但是,老毛病依舊沒有改,讓自己的兒子去各地?fù)?dān)任太守,以幫助他加強對于各地的統(tǒng)治。
而有過這么一段時間的經(jīng)歷,也給他控制常山帶來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