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炎紹并不清楚他對公孫華毓抱有怎樣的情感,他只是經常會想起她送他的一幕,也會想起大婚那晚,血染明王府的慘烈景象。
一次次的午夜夢回,醒來后會覺得,這一生他終究是負了這個女子,終究是要帶著愧疚至死的,他惟一能彌補她的就是為她報仇!
炎紹也曾想過,當年要是緩上兩天,先將公孫華毓迎入王府,再出征南韓,這一切是不是就不一樣了?
可是,他等不了——
皇后秦氏來找他,告訴他太醫預言太宗皇帝頂多不過三五個月的時間了,百官進諫但太宗皇帝仍然不肯立儲,人心不穩,山雨欲來,無計可施的秦氏跪在地上求炎紹答應她,務必救回炎獻。
雖然炎紹對這位皇后的諸多做法都不敢茍同,但對她也還算禮數有加,那是因為秦氏曾有恩于他的母妃。
太祖年間,炎紹的母妃董氏曾是太祖皇帝最為寵愛的貴妃,彼時的太宗皇帝還是怡王,秦氏自然還是怡王妃。
當年董貴妃寵冠后宮,樹敵無數,有夫人張氏懷有身孕三月有余,某日有宮人突然稟報太祖皇帝,說董貴妃因忌恨張美上懷上龍嗣,在碧池與張美人相遇,一氣之下將張美人推入池中導致她滑胎。
張美人及其身邊多名宮婢眾口一詞咬定是董貴妃謀害皇嗣,謀害皇嗣在大金皇室被列為十惡之罪,如果罪名一旦坐實,董貴妃定要被處以極刑,年幼的炎紹也將身陷囫圇。
太祖即便有心維護,可是面對有理有據咄咄逼人的張美人也犯了難。
怡王妃秦氏當時正懷著炎獻,那日她路過碧池,將親眼所見的事情如實稟報了了太祖皇帝——
據秦氏所言,當時是張美人挑釁在先,董貴妃與她有了口角之爭,她親眼所見是張美人想要推董貴妃入水。
只不過有孕之人手腳不夠利索,最后反倒讓董貴妃占了上風,推桑之間張美人足下一滑,自己便掉入了池中,當時董貴妃還出手拉了一把,只是沒拉住,后來也是貴妃指揮宮人下水救人,要不然,張美人怕是早就一尸兩命了。
秦氏的證詞和董貴妃的辯詞一致,之前其二人不算親厚,來往不密,無任何利益關系,加上出事之后董貴妃被禁足,也無串供可能。
張美人見局勢對其不利就裝成失心瘋,成日里裝瘋賣傻為自己及失去的胎兒喊冤,宮內風向速轉,更有人覺得她可憐無辜。
這個時候又是秦氏出面,她跪在太祖面前發誓:“父皇,臣媳以腹中孩兒起誓,如若所言不實,定教臣媳再失孩兒,不得善終!”
太祖震驚,急忙扶起她,更是對她的話深信不疑,因為秦氏兩年前剛剛痛失嫡長子,若非是親眼所見的事實,她又豈敢拿肚子里的孩子起誓?
此事后,董貴妃沉冤昭雪,張美人被打入冷宮,秦氏不但獲太祖賞識,更是成了董貴妃的恩人。
炎紹自記事以來,他的母妃就不止一次地叮囑他:“阿紹,答應母妃,不管日后朝局如何,怡王妃和阿獻都是你要保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