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天和于東心里都有些打鼓,國產(chǎn)科幻目前還是一個玄幻題材,想的人很多,真的敢拍的,幾乎沒有。
年紀輕輕的孟輕舟,加上預(yù)定撲街的科幻片,他們敢投嗎?
“孟導(dǎo),具體的投資金額能透露嗎?”
“1200萬到2000萬之間吧,主要的費用應(yīng)該是特效,我準備請新西蘭的維塔數(shù)碼制作特效鏡頭。”
聽到孟輕舟說出的數(shù)字,兩人都暗自搖搖頭,兩、三千萬想做科幻片,幾乎是癡人說夢,投資的欲望瞬間就沒有了。
其實孟輕舟都覺得自己把金額說高了,演員片酬可以忽略,場景更是簡單,要不是涉及到月球部分以及克隆的特效,估計1000萬都要不了。
在國內(nèi),韓山品對年輕導(dǎo)演的支持,有一說一,算是最舍得花錢的,盡管是科幻片,他也答應(yīng)了投資。
王長天和于東也沒有當場拒絕,一是他們需要看看《那些年》的成績,還有一個原因,他們需要再找人商議。
想想華藝融資500萬美金,都大肆宣揚了一番,就知道在當下的影視市場,資金與項目的匱乏到了什么程度。
“所謂愛情,不過是敵不過時間和距離的感情。青春就是這樣,笑著笑著,就哭了…”
“沈佳宜,你還好嗎?我想你了,可是你已經(jīng)不再是當初的你了,我還是喜歡你,喜歡喜歡你那種感覺,可是,你已經(jīng)不在了!”
“如果你真的非常喜歡過一個人,就會知道,要真心祝福她跟別人永遠幸福快樂,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影視媒體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最主流的一種媒體形式。
從科幻電影的視覺震撼,到童話電影的夢幻童真,再到搞笑電影的詼諧幽默,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豐富著我們的生活。
臺詞在電影中有著劇情銜接、解釋說明與情節(jié)過渡等顯性作用,也有著感情傳遞的隱性作用。
所以,在臺詞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除了達到顯性作用外,我們必須融入自己的感情,真正的懂得電影中的這些情境,再來編寫人物的臺詞,這樣的臺詞才會觸動人心,令我們的觀眾產(chǎn)生共鳴。
其中有很多經(jīng)典臺詞被大眾記憶并流傳,感染著一個又一個人。
《那些年》堪稱心靈雞湯般的臺詞,在當下,對年輕人的吸引是不可低估的,加之幾位影評專業(yè)人士公正的評論,看片會后,短短三天,就成了媒體與網(wǎng)絡(luò)的熱點話題。
4月30日,《那些年》全國上映,排片高達45%,燕京和魔都的排片更是達到了50%,沒辦法,誰讓其他電影不爭氣呢。
接下來的兩個月,除了6月底上映的《瘋狂的石頭》和五月底上映的《達芬奇密碼》,沒有一部電影可以給《那些年》造成阻礙。
豆瓣的創(chuàng)立還太短,更多的觀眾除了朋友推薦,對一部電影最直觀的判斷,還是來自于媒體的評論和網(wǎng)絡(luò)上的宣傳。
《那些年》在這兩方面都做到了盡善盡美,銷量最大的《看電影》,連續(xù)兩期都有專業(yè)人士的推薦。
幾大論壇,除了舉辦的最佳女友活動,還進行了幸運觀眾的抽獎,極大的調(diào)動了網(wǎng)友的觀影熱情。
仙劍檔情侶再聚首,已經(jīng)可以算是電影最大的宣傳利器,柳一菲和胡戈如今在大眾心中的地位,甚少有人能夠超過。
為了票房,孟輕舟提前搞起了路演這一后世宣傳電影的常規(guī)操作,柳一菲也被他從島國給拎了回來。
“孟輕舟,你是不是發(fā)神經(jīng)?走的時候,我就問你,有沒有需要我配合宣傳的,你說沒有,我剛過去,你又把我叫回來,逗我玩呢?”
“或者,只是你想見我了?”
笑意盈盈的天仙,在孟輕舟的辦公室,圍著他的辦公桌走了一圈,一眨不眨的盯著他。
“說!是不是?”
一菲就像是個沒有拿到心愛玩具的小孩子一樣,纏著孟輕舟,一定要他承認想她了。
牽個手,不至于吧,難道天仙的父母都沒在這面給她啟蒙一下下?
“一菲…”
“叫我茜茜,不許叫一菲,別以為我不知道,楊蜜你都叫蜜蜜,還有唐妍的糖糖!”
“好好,茜茜,我叫你回來,還不是為了你,這是你的第一部電影,你不希望它的票房高一些嗎?”
“那你也要和我們一起去做宣傳嗎?”
“我還要準備下部電影的分鏡頭腳本,特效公司的人還會來公司商量電影的特效,哪有時間啊!”
孟輕舟感覺得出,天仙對他應(yīng)該是好奇和欣賞,離真正的男女之情,差的還遠,還好他也沒有這種非人的奢望。
因為害怕失敗,柯景騰拒絕接受沈佳宜已話到嘴邊的答案——如果當時那句話說出口,那么會不會現(xiàn)在的一切都不一樣?
陷在愛情中的男人沒什么智商,一意孤行又不知所謂。他大腦中關(guān)于愛情的回路已經(jīng)簡化成為了“強大→保護→被依賴→被喜歡”,大概因為是漫畫看得太多,居然把“強大”理解成了戰(zhàn)斗力,最后舉辦了那場成為兩個人分道揚鑣導(dǎo)火索的武道會……
比賽結(jié)束后的雨夜,固執(zhí)的兩個人爭吵,分開,痛哭流涕卻都不肯回頭。兩個人的緣分自此結(jié)束,再無聯(lián)系。
沈佳宜站在大雨中,沖著柯景騰的背影大喊:“笨蛋!大笨蛋!”的時候,神情里的傷心并不比后者少一分。這也是她在電影里最后一次綁馬尾出鏡。
上映首日,《那些年》取得了880萬的票房,位列06年截止目前,國產(chǎn)電影首日票房的第一位。
沒有了豆瓣這個吐槽與宣泄的基地,博客與天涯成了影迷的天堂,不論是感嘆過去的青蔥歲月,亦或是懷念年少時青澀的初戀,
總有過往在心頭,總有悲歡看不透!
“有人說年輕時不懂愛,才會遺憾,才注定失去。可有時候我會覺得,正是因為不懂,才真實純真,不摻雜任何無關(guān)的因素。哪怕最后的結(jié)果是令人遺憾的。”
那些年錯過的大雨,那些年錯過的愛情。看完電影,很難不記住這一句歌詞,因為縱觀自己的青春,一定會找到類似的錯過或者可能沒來得及驗證的錯過。
那些自己的影子,成為青春回憶的共鳴,通過一幀幀的電影撥動著回想。
“喜歡對的人,身上會發(fā)光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