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后之所"然",可以理解成事物在經(jīng)過一定的演變過程之后,所穩(wěn)定下來的確定態(tài),沒有經(jīng)過"灼燒"、促迫而安處的狀態(tài)即為"自然"。
自然,還是不自然,并不取決于狀態(tài)本身的特性,而是取決于狀態(tài)與環(huán)境態(tài)勢的關(guān)系,取決于形態(tài)化生及其維持的機制。
......
而在華夏道教中,自然,則是指"道"的存在、運動、變化的一種特性或狀態(tài)。
道教以"道"名教,將"道"作為教義思想的核心。
由"道"出發(fā),從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樸"、"一"、"柔弱"、"無為"、"不爭"等觀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強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發(fā)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滅的一種性質(zhì)和狀態(tài)。
《通玄真經(jīng)》卷八《自然》篇,唐默希子題注稱:“自然,蓋道之絕稱,不知而然,亦非不然,萬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無所因寄,故曰自然也。”
即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萬物都是不假外力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得不然的。
《黃庭內(nèi)景玉經(jīng)》稱:“六府修治潔如素,虛無自然道之故。物有自然事不煩,垂拱無為身體安。”
認為天地之氣和人體之氣都出自然,能夠懂得"自然"之理的人就是真人,"坐在立忘,萬世常存"。
《洞玄自然經(jīng)訣》更是提出,古華夏的道家真人,就是“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于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
自然,就是沒有自我,沒有外物。無自無他,無物無我,無規(guī)定性、無差別性的存在。這種存在,就是具有終極意義的道!
道教對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實際上是對于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的一種向往,也是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借助力......
......
伴隨著寒羽圣熙的自然天籟之音,一道光亮,自然而然在寒羽笑天的腦海中亮起,一個古樸而又平凡的符紋,升起在寒羽笑天腦海中的宇宙星河中。
花、鳥、魚、蟲、風(fēng)、葉~
一條條簡樸而平凡的符紋線條,似乎因為寒羽笑天的感悟,而開始變的生機勃勃,化生天地自然萬物的符號......
而此時寒羽笑天腦海內(nèi)的宇宙星空,也因為這種自然而然的氣機,開始變的有些不一樣了起來。
變得更加古樸,更加真實,更加有靈~
便連那仿佛神邸一般高聳天穹的星辰之神,也似乎淡化了一些高高在上之意,而是多了一絲平靜自然。
這一瞬間,寒羽笑天那自性清凈心突然跳動了一下~
隨即,一股無法言傳的‘自然之音’,從其心臟的鼓動中,透過血流劃過血管,再震動經(jīng)脈肌肉,穿過其已經(jīng)致密到無以復(fù)加的層層細胞組織結(jié)構(gòu),最后透過人體的八萬四千毛孔,迸發(fā)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