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寒羽笑天不由有感而發(fā):“自然演化了人的身體,卻產(chǎn)生不了人成其為人的形式,人失去了人本身的作用外只能是形式的自然存在。心的實質本相究竟是什么?”
心的實質本相究竟是什么?
這是寒羽笑天思考的問題。
人心的具備并不是精神的存在,具備的人心體現(xiàn)出了人存在的精神。
人的某種被人稱之謂精神的事物,是一種超然與環(huán)境獨具一格的形式,這種形式在表現(xiàn)時并不是以眾多而凸顯,而是在眾多的環(huán)境里獨具一格的表現(xiàn)。
這種表現(xiàn)是獨具的而不是普遍的,在這樣的情況里,與人的意識所達成的關系的這一事物的某種存在,就是精神的本身,也是精神的來源。
人心是人的精神體現(xiàn)的條件存在,存在的一切有關人的情感精神,在主體的表達上都是人心的內(nèi)容,這種內(nèi)容既是精神上的也是靈魂里的。
......
一時間,寒羽笑天的精神不由有些恍惚,關于人心本質與其他事物的關聯(lián)的思索不斷在他心中盤旋~
以往在家族藏書館中所看到的佛、道、儒各家經(jīng)典中關于人心、人性的闡釋走馬觀花似的出現(xiàn)在他的腦海里~
孟子滕文公下有言:“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
這是人心。
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這也是人心。
突然,寒羽笑天曾熟讀過上百遍的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的一段話出現(xiàn)在了他的腦海~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整段話的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
但這個理解只是一般不通透的理解,因經(jīng)文已有“無智”之語,哪還有什么“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
真正的經(jīng)文意思是“用心看透與放下”。
也即是“看透一切見如來,放下一切成如來”。
“摩訶”便指無邊無際的大、心量廣大。比喻宇宙萬物大自然之間的規(guī)律與特質,約略相當于華夏傳統(tǒng)文化指稱的道與廣義的命。
這里的人心又是什么?
“心”便是根本、核心、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