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時間長,院校期間,曾經非常想步行回家一次,相當強烈,差點付諸行動,這是受了紅軍長征的影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還是因為受到了偉人影響,他曾經深入農村考察了三十二天,在大革命初期,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因為只有步行才能真正接觸各地風土人情,才能真正領略各地人文環境,才能真正見識祖國大好河山,才能窺探紅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之斑,最后覺得這樣的舉動,太過驚世駭俗,從來沒有聽說過哪所軍校哪個學員有這樣做法,最終沒有實施。
沒有步行,時間充足,其中的一個暑假時,從桂林出發,前往廣州,看望姐姐,她已經結婚,是她的高中校友,在廣州天河租住房子居住,兩人從事計算機銷售,獨自開店,以此謀生,收入不錯。
姐姐熱情,帶著我游覽了虎口炮臺等名勝,炮臺之上,生鐵鑄造的大炮,如虎盤踞,炮口直對海面,表面有歲月留下的銹跡,依然難掩當年雄風,似乎能見當年抗擊侵略,英勇不屈的身影,銷煙彌漫的場面。
時過境遷,列強瓜分中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新中國如睡獅已醒,傲立東方,社會主義大旗迎風飄揚,獨樹一幟,或許還能更好,前提正是槍桿子要硬,這是我輩使命,或許自己通過努力,能夠為這面大旗,加固旗桿,增添色彩。
改革春風吹拂大地,經濟建設成果已經在農村體現,家電普及,摩托車已經是尋常能見,一般的農村家庭都有一輛,代替了此前的二八式自行車,各種改裝,多種用途,成為村民生活生產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此時大妹也已經結婚,妹夫有一輛摩托車,借來了騎用,代替二八自行車,更加省力輕便,更加迅疾快速。此前沒有騎過,能容易上手,比學自行車還容易。
第一次騎摩托車,加上油門,奔駛起來,風迎面吹來,發稍似乎都在飄動,衣服被卷起獵獵作響,心生無限豪情,憑空就有一種血脈噴張的感覺。
江漢還在山區水電站,有了摩托車,準備一路體驗速度激情,一路體驗秀麗風景,前往探望。
進入縣城至上富的主干道,此時道路已經重修,全是平坦的柏油路,當時車輛不象現在這么多,路面顯得比較寬闊,那天天氣很好,享受著涼風拂面的感覺,不知不覺油門就加到了底。
發動機飛速轉動,發出連續急促的突突聲,似乎能催動激情,干脆油門到底,也不松開,一路飛馳,半路遇到一輛警車,似乎不服我的瘋狂,忽然加速,不讓我趕超。
年輕的心不顧危險,竟然和警車飆了起來,后來想起總有一陣后怕,沒戴頭盔,全身沒有一處有效防護,萬一栽倒,后果如何,不敢想象。
路在腳下,暢通無阻,或許是每個年輕人心中的夢想,因此只有速度與激情可以詮釋,或許也只有年輕才有如此心境,只有年輕才能完全享受這種酣暢淋漓。
主干道上轉入山區道路,路況就差了許多,依然是如同以前的砂石路,道路也變得陡峭彎曲,而且不少地方是急彎,一側往往是懸崖峭壁。
沙石路有人養護,養護的方法,一般是養護工人手拿大掃把,沿路壓著順序,一道道的把來往車輛碾散到路邊的沙子,重新掃回路中間,常常是路的中間砂石最厚。
山民出入,不管是騎自行車還是騎摩托車,一般都不會輕易行走道路中間,因為車輪陷入砂石容易側滑,處置不當,或者不及時,車輛就會失去平衡摔倒,車速快時尤其明顯。
高中時游玩越山而回,曾經騎自行車陷入摔倒,連累后座的女同學地面翻滾,享受騎摩托車的速度激情,竟然把這茬忘了。
大意之下,一個不小心摩托車陷進砂石,車輪受阻,慣性之下發生側滑,方向竟然是向著路側懸崖,不受控制,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滑過去。
路側懸崖下的河谷,怪石嶙峋,一塊兀自凸起的大石之上,一輛僅剩殘骸的小型面包車四輪朝天,不知道是因為風雨侵蝕,還是當時起火,車身黝黑如同火燒,扭曲變形的車窗車門,如同怪獸的猙獰,似乎帶著嘲弄,呲牙咧嘴地看著路人。
如同不是及時擺正,穩住車身,輕則摔倒,重則掉落懸崖,沖入河谷,下場將與殘骸相似,這個高度,足以生出投胎轉世重新做人的覺悟。
那一刻心臟已經停止了跳動,靜靜地等待結局,危情發生在瞬間,也解除在瞬間,就在我感到無比絕望時,車輪竟然擺脫了沙堆,一下正了,我下意識把握住方向,立刻制動減速,摩托車重新回到正常行駛狀態,回歸正道,脫離懸崖,一顆懸著的心才徹底放下。
江漢工作的水電站,地處偏僻山區,和澡下的壩頭電站規模差不多,修建時間也差不多,方法更是雷同,在缺少現代化機械的年代,號召了全縣人民,大家高舉《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老三篇”,自帶鋪蓋、干糧、工具,齊聚于此,開山鑿路筑堤挖渠,修建而成。
“高峽出平湖”,有多少奇跡是這樣誕生,地處偏僻,人跡罕至,鮮有機會如此近距離觀看,邊爬著堤壩旁的階梯,邊數著級數,大約數到四五百級時,寬闊的湖面出現在眼前。
回轉身去,俯視閘口,落差之大,生出陣陣昏眩感,水流從閘口噴涌而出,巨大的轟鳴聲似乎能將人從臺階震落,更覺昏眩,還帶著些許恐懼。
人定勝天,或許只有那個年代,才能完整注解,其中付出了多少血汗甚至生命,熏陶在人力之偉大之中,心靈有一種凈化感,或許這也是一種指引,人生價值定位的指引。
新兵連書信最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就讀師范的表弟,將我的信公布他們班上,他的同學紛紛給我寫信。
其中有一位表弟的同班女同學,名字取得跟男孩子一樣,不明實情,回信中曾經稱她兄弟,結果她讓我猜性別,由此交往加深,書信不斷。一直持續到她畢業分配工作,我考上軍校,成為我的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筆友。
暑假期間,時間充裕,我特地趕往弋陽,探望表姑和各位表哥表弟,感情深厚,不但是因為父輩親情,還是因為我們之間常有接觸,常有聯系,包括在我家寄讀的老大,當海軍的老二,教書育人的老三老五,當警察的老四。
弋陽是革命先輩方志敏的故鄉,烈士的豐功偉績彪炳千古,一部《清貧》傳誦后人,留下巨大精神財富,戰斗過的圭峰,丹霞地貌各有奇異,成為獨特的風景區。
此行留下許多深刻印象,其中之一就是見到這位名如男孩,素未謀面的筆友。
到達弋陽表姑家,當時他們還住在鄉下,表弟用他的摩托車,載著我從鄉下趕到縣城,去找這位筆友,表弟對這位筆友應該十分熟悉,路徑很熟,見面之后,從表弟眼神中,能看到有些異樣表情,具體如何,有過什么故事,或許只有他們清楚。
彎彎曲曲一條老巷子,有一排“插隊”年代常見的平瓦房,其中一戶門前,敲門聲響過之后,一串悅耳的年輕的詢問聲飄了出來,表弟回應之后,房門打開,一位妙齡少女出現眼前。
一身時下流行的白底碎花連衣裙,齊肩短發下襯托著白皙臉龐,嬌嫩白晰,真正是美艷不可方物,雖然是陰天,但她一出現,天空似乎都明亮了幾分,這時才理解,為何表弟表情異樣,同窗三載,肯定有過追求。
書信話多,見面卻難有話語,招呼簡單,問候簡單,過程更簡單,為了凸顯我,表弟特別提到我在軍校是見習連連長,她對這個好像并不感興趣,只是見到了筆友,著實興奮了一陣。
條件不足,沒有經驗,除了高興再無其它,如果放在現在,肯定會相約吃飯增進了解,那時都比較單純,還沒有這種交往理念,表弟家住鄉下又要急著趕回去,不久告別。
這段插曲過后,我才了解,兩個確實有些故事,理想在現實面前總是要讓步的,這位筆友分配在一個比較偏遠的農村學校,正想辦法進城。
表弟沒這個能力,他的處境也不樂觀,分配在另一個偏遠山村小學任教,距離產生的不是美,而是現實的無奈,家庭不滿意,個人不熱心,最終漸行漸遠。
作為筆友,后來還有過幾次書信,話里行間,相互逐漸客氣,再不似以前熱切,或許是見面之后,少了一份新奇,少了一份神秘,從此書信漸少,在我軍校畢業之后,不久她也換了學校,書信中斷,再無聯系。
表弟當時在校任教,同樣放了暑假,時間充裕,帶著我到圭峰游玩,游玩的方式很特別,也不買票,操著本地口音,一句本地人哪要買票,騎著摩托車直接闖入。
一個田野空氣特別清新的早晨,乘坐表弟的摩托車,愜意的穿行鄉野公路,富饒的信江平原,江南韻味濃厚,稻田肥沃,接連成片,一望無垠,遠處有山勢延綿,孤峰凸起,海拔并不算太高,貴在奇怪,就是圭峰。
丹霞地貌特征明顯,似乎就是紅褐色巖石連成的整體,高低不平,起伏不一,巖石裸露之處,寸草不生,歲月打磨,常見圓整平滑,風雨浸蝕,時有坑洞巢穴,跟隨山勢,有時巍峨聳立獨成一景,有時溝壑漫延交錯縱橫。
草木生命力旺盛,時有生長,或零星散布,灌木低矮,雜草叢生,或聚集成林,歲月淤積沙土,漸厚漸肥,養育生長,高大挺拔,蒼翠成蔭,遮掩遺跡,暗藏人文景觀。
孤峰挺立盡顯險峻怪奇,樹木成林盡顯幽靜秀美,大自然之鬼斧神工令人贊嘆。
圭峰原名龜峰,因山石相疊如龜,所以得名,后代文人以龜字不雅,不應景致,有損美名,用同音之"圭"字代替,圭原指古代禮器,彰顯身份,山勢沉穩古樸**,倒有幾分圭之神韻。
進入圭峰,游客不少,熙熙攘攘,有些是跟隨旅行社組團而來,導游前引,一路講解,樹木之中,有石階蜿蜒,小商小販時常在路邊出現,售賣飲料點心,以及當地特有的工藝品。
欣賞美景,沿石階曲折攀登,一處懸崖之下,巖石天然凹陷,遮擋了陽光風雨,一位雪白胡須飄逸的老者,擺了算命攤子,遠遠的看到游客,就熱情招呼,旁邊不遠還有一位老嫗,擺得也是算命攤子,同樣熱情異常。
三言兩語,勾起興趣,盡管不信,經不住勸說,堅持一切隨緣,如果算得準再日后還愿,或許這就是他們積累的經驗,最終目的還是增加收入,閑坐了一陣,聽了些畿語,不管靈不靈,多年之后再次游玩,還了個愿,當作了個心結解開。
學員身份,津貼微薄,委實花不起這個錢,表弟剛參加工作,家境亟待改善,一樣不敢隨意花錢,否則也不會以一名教師身份,不買票闖入景區。
再往前走,跟上了一個旅游團,湊熱鬧般跟了上去,聽些歷史典故故事傳說,了解些來龍去脈發展由來,有一處巖石相鄰緊靠,下成狹窄道路,導游稱此處叫一線天,講解的名稱由來,與杭州靈隱的一線天如出一轍。
好奇之下,與這名導游聊起了一線天傳說,聽我說得如此詳細,導游竟然起了疑心,悄悄問我是不是上面派來暗訪檢查的,這倒讓我沒想到,見她如此小心謹慎,就沒再跟從,表弟因此事,對我瞎吹胡侃的功夫大加贊賞。
假期無拘無束,從無比緊張無比嚴格的管理環境,到自由自在無人束縛的輕松隨意,暗合圣人之語“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往返途中,乘坐列車穿過崇山峻嶺,空谷幽深蒼翠欲滴,徒步一次的想法總會浮現,世間多少美景,因躊躕不前而錯過,多少機會,因猶豫不決而失去,又有多少成長,因患得患失裹足不前,最終成為平淡。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后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