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5日,孤獨空間,中心營地)
秦天之所以能順利的探索,依賴最有效的交通工具就是馬匹。而秦天日記中關于馬匹做了十分詳細的記載。
關于馬的事情,是秦天在這里第三年的時候,秦天馴服了一匹野馬,然后帶到了羊圈那邊,養了起來。馴服過程自然不是一兩天能做到的,期間秦天也吃了不少苦頭。秦天軟硬兼施,花了兩周才上了馬背;又花了一個月,這匹馬才將野性收斂起來。這期間,秦天從馬背上摔下來很多次,好在之前他有采集過一種草藥,對跌打和摔傷有奇效。日記中也專門說明了這種草藥的藥效奇特,敷在腫的地方,次日便可以完全消腫。
秦天后來用麻草和玉米葉子再加上一些獸皮,做了個簡易的馬鞍,又用之前帶來的安全繩裁剪了一段做了條馬繩。第一次騎馬,秦天就去了傳送點--他將自己第一次來的這個地方稱為“傳送點”。也是從日記上面描述看來,李青楓很確定他們和秦天抵達這個環境的地方是同一區域。
從大本營到傳送點,騎馬僅花了一個半小時就到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高效的交通工具,秦天后期才有了進一步探索附近環境的想法。這匹公馬魅力十足,在三個月之后,竟然“勾搭”了一匹野母馬,而且那匹母馬也留在了羊圈里面。沒多久,那匹母馬就生了一只小馬。之后就是‘雞生蛋,蛋生雞’的無限繁殖,雖然有死亡率,但牛馬羊的數量總體一直是在增加的。
秦天之后就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探索之旅:第一次探索的地方是往東100公里,也就是沿著這條小河支流一直往前。這匹馬在平坦的山坡上,時速能達到25公里,秦天并沒有試過這馬的極限一天能跑多遠,因為100公里,先不說馬能否受不了,關鍵是秦天的屁股受不了:100公里的山路,至少四個小時的馬背上行程,不是經常騎馬的人,肯定無法適應的。
秦天首次長距離探索,是背著帳篷去的,所以不需要搭建什么窩棚之類的。但秦天想到,這不是長久之事,而且帳篷和石房比起來,安全系數太低。一個大膽的計劃在秦天心里盤算著,那就是建立副營地:每隔100公里,建造個簡易但安全的住所,這樣不僅可以方便自己往返和下次的探索,而且如果有人發現副營地可以將他們引到中心營地。
首次出行,秦天沒帶什么重要工具,所以第二天又返回主營地,帶上需要的東西和小灰,一起又去了往東的第1站副營地。日記中這里一筆帶過,這個營地搭建花了秦天半個多月的時間才建了個石屋。后面的路途,每站營地都類似,步步為營。有時遇到現成有石洞的地方就比較方便了,只需要稍作改造;沒有可以直接借用的自然地勢,就需要花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來建造。
6年時間,秦天以主營地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衍生了500公里,而每隔100公里的就建1個副營地。這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危險也是不計其數了。即便這樣擴散了一大圈,秦天看到了種類繁多珍奇的動植物,但還是沒看到一絲人類生存過的跡象,所以最后郁郁寡歡,沒有心情再繼續往前探索了。但第8年的時候,也就是離開大本營的前一年,他決定往一個方向尋找,不再依賴中心大本營了,步步為營的方式浪費太多時間。
這幾年,牛馬羊雖然有各種原因的死去,但也一直有新野生“成員”的加入。到日記中第8年的時候,牛馬羊每種的數量已經都超過了20多匹,羊圈早就圈不住他們了,秦天也不再管理,就讓他們散養,活動在羊圈的周圍。這群牲畜不但沒跑,而且過的很安穩,說來也奇怪,只有第一次來這里時秦天遇到了襲擊他的狼,后來這邊很少有這類猛獸經過,不知道是害怕秦天手里的槍,還是對成規模的牛羊馬群也有畏懼。
日記的最后提到,秦天往北走的時候,帶走了三匹強壯的馬,剩余的馬匹讓它們自生自滅了。
李青楓將和馬匹有關的一切信息,仔細又看了一遍,并講解給小寒。
“我們想要高效的往前探索,不能再依賴我們的11號了,必須要有馬匹這樣的交通工具。秦天如果沒有馬匹,靠步行的話,我相信建立這20個副營地,至少要花多一倍的時間。”李青楓堅定的說道。
“叔叔,我從來沒騎過馬,會不會摔下來,被馬踩死?”小寒想起電視劇中被亂馬踩死的情景,怯怯的說。
“我也就騎過一兩次,是馴養過的,算是有一點點騎馬的經驗。但這種還有野性的馬,對我們兩個而言是很大的挑戰,不過好在秦天已經為我們做了很多事情了,可以說他已經替我們走了90步,我們只需要走接下來的10步,我們首要目標找到秦天馴養過的馬匹。另外,還要去找到秦天所說的可以消腫草藥,以備不時之需。”
“不過,在我們找馬匹之前,我們得先做一些繩索。秦天有現成的登山繩可以用,我們則需要多花點時間去做了。”李青楓想到了這點,又補充說道。
下午時分,石屋的院子里面已堆滿了干的黃麻和半干的玉米皮。李青峰坐在地上,一邊給小寒做示范一邊:首先將黃麻,搓成麻繩,然后將多條搓好的麻繩再次搓成一條,以便繩子足夠的結實。至于玉米葉子則先編成辮子一樣的形狀,在里面要穿插著麻繩做主線。這樣做出來的繩子,一來足夠的結實,二來受力面積足夠大,作為馬繩用的話不會勒得馬脖子和手疼。
小寒再一次驚呆了,李青楓這次沒等小寒發聲,趕忙說道:“打住!別又說什么我有一顆什么少女心!先聲明下,搓麻繩估計男的會的不多,但對于這類玉米墊子,生長在農村的80后而言,再熟悉不過了。秋天的時候,玉米是直接帶皮掰回家中,然后在院子里面再將玉米皮撕掉一些,只留幾個葉子,最后掛到房檐下,使得存儲時間更長,也便于干燥。這樣忙碌之后,會留下很多白色的葉子。對于農村人來說,不會浪費任何東西。這些玉米皮可以拿來燒火用或者就是編墊子。編墊子方法比較簡單,先撕成條狀的,寬窄自己定,然后用三根來回編,就和編辮子一樣,哪根不夠了,就續一根葉子接著編,編到所需要的長度后,用針線從頂端以下,接著把辮子環形纏繞,每纏一次就再用針線穿一次,最后一個很大的圓形墊子就出來了。這種墊子可以直接放到地上坐,也可以放到板凳上坐。其實沒什么技術含量,你應該也看到了秦天的雜物間也有類似的草墊子吧。”
“對了,你們女生應該編這個是強項的。所以,這次全靠你了,小寒!”李青楓拿話壓著小寒,小寒只能嘟著嘴表示不服。
制作一兩米的繩子工作量不大,但做1根二十多米長和五六根七八米的繩子,花費了他們倆人整整一天半的時間,一直忙到次日傍晚,兩個人的手都搓的脫皮了。
“叔叔,我現在看到繩子都想吐!”躺在玉米葉上的小寒無力的吐槽道。
“哎,叔叔也想吐!你等等叔叔,我先去吐一會兒。”李青楓回應道。
小寒被逗的哈哈大笑。
“繩子是好東西,長的繩子可以當安全繩用,短的幾根可以當馬繩。你看看我們多厲害,這繩子,倆人用力扯都扯不斷。雖然沒有真正的繩索壽命長,但湊合一段時間沒問題的。”李青楓邊玩弄著手上的繩子,邊說道。
聽李青楓一說,小寒看著這幾根純手工制作的繩子,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以前農村人這種物盡其用的態度,就是大自然法則尊重的做法,只可惜的是,當參加工作多年后的李青楓,再次回到農村后,發現現在的農村人已經被現實物質經濟帶著走,脫離了本質,丟失了最重要的淳樸與勤勞。李青楓若有所思。
次日早晨,倆人很早便起來了。忙碌著準備了幾條烤魚,讓小灰吃個飽后,將剩下的烤肉一并扔到了他的“背包”之中。他們打算出遠門尋找跑散的馬匹,而目的地就是他來的時候看到的那片有牛羊的草地。至于李青楓所謂的背包,就是用他的襯衣改造的:將扣子全部扣住,然后把底部系死,袖子可以系在身上,領子處可以放進去東西,雖然空間有限,但放些食物還是沒問題的。
李青楓帶上弩箭和繩子,帶著小寒和小灰往西而去。
一直前行了兩三個小時,才抵達了目的地。十幾天前只是在對岸遠遠看到此處,而此時身處在這片草地上,才發現比預想中的要大很多。隨著地勢連綿起伏,一眼看不到盡頭。往河南邊的方向延伸,地勢十分平緩,長滿了矮草;往北的四五公里開外,地勢才稍有起伏。而牛羊群,它們還是在離河邊不遠的地方啃著草,只是暫時沒看到馬匹的蹤跡。
小寒和小灰在草地上,肆無忌憚的追跑著。時不時傳來嘻嘻哈哈的聲音,仿佛早就忘記了來此地的目的。李青楓坐在草地上休息,微笑著看著他們。
就在此時,幾聲嘶鳴聲從不遠處傳來,李青楓趕忙站了起來,叫到:“是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