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文書、奏章、政令都必須要經過尚書臺發出,丞相等三公九卿不再擁有審閱文書、批改奏章和擬定政令的權力,只負責執行尚書臺發出的各種文書政令。
到了后期,劉徹又對侍中們不太放心,干脆再設立了中書臺,以宦官為中書令,瓜分了一部分尚書臺的權力,同時還負責監督尚書臺。
這也開啟了漢朝太監參與政治的先河。
無論是侍中還是太監,他們都屬于出身非常低下的,和列侯組成的軍功集團完全不是一碼事。
列侯們有封地,有家臣,有門客,本身就是一股強大的勢力,自然有一定的自主性,不會完全被劉徹掌控。
但出身低下的侍中和太監們不可能有列侯這樣的勢力,他們別無選擇,只能緊緊抱住劉徹這個皇帝的大腿,劉徹說啥就是啥。
在這一次改革過后,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成為了劉徹的提線木偶,但劉徹依舊還不滿足。
過了一段時間,劉徹打破“列侯方可為相”的西漢慣例,直接任命了沒有任何爵位的儒家士子公孫弘作為丞相,然后才把公孫弘封為平津侯。
按照常理,劉徹大可以先把公孫弘封侯,再給公孫弘拜相。
劉徹特地先拜相再封侯,就是為了打破這個慣例,改變大貴族們對丞相位置的壟斷。
由于公孫弘本人出身貧困,沒有什么家族勢力可言,自然只能選擇緊緊抱住劉徹的大腿,唯命是從。
這樣一來,丞相也就變得越發弱勢。
但到這里,劉徹依舊還是不夠滿意。
再過一段時間,劉徹于泰山明堂接見諸侯王和列侯,接受諸侯國和各郡的“上計”(財政年度總結)。
丞相手里僅剩的最后一點財政權,至此也被劉徹無情剝奪。
從此以后,劉徹時代的丞相就淪為了純純的擺設,甚至到了有軍國大事商量都不需要丞相在場的地步。
但丞相雖然沒有權力了,依舊還是文武百官之首,它的另外一個作用就出來了——背鍋!
劉徹統治期間,從田蚡過后的丞相,無一例外都幫劉徹背過黑鍋。
天災人禍,丞相背鍋。
戰事不利,丞相背鍋。
收入不足,丞相背鍋。
從公孫弘之后,給劉徹當丞相的基本不得善終。
李察獲罪被殺,嚴青翟自殺,趙周下獄被殺,公孫賀被株連三族……
搞到后來,丞相這個職位成為死亡的代名詞,竟然都沒有人愿意去接任了。
這一系列的操作下來,劉徹完完全全給列侯組成的開國功臣集團送進了時代的棺材,并釘上了最后一顆釘子。
占據西漢政壇近百年的功臣集團,徹底灰飛煙滅。
除掉功臣集團,讓丞相變成擺設,并不意味著內政方面就萬事大吉了。
劉徹還面對著兩個麻煩,一個是地方豪強,一個是游俠。
地方豪強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最高級的地方豪強就是諸侯王,下來是有封地的列侯,然后是某些盤踞當地的大家族。
漢景帝時期有七國之亂,到漢武帝的時候這些諸侯王也不老實。
就比如漢景帝的弟弟,一度被承諾會當皇太弟的梁王劉武,他的梁國位于中原富庶地帶,府庫之中的錢財甚至比朝廷國庫還要多。
劉武又窮奢極欲,排場和皇帝劉徹幾乎沒有什么區別,甚至猶有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