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決了田蚡的同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行動在大漢中基本取得成功,儒家士人成為了朝堂上的主流。】
【劉徹順勢下令讓所有沒有官職的列侯回到各自封地,不得待在長安之中。】
【列侯們無力反抗,只能按照劉徹的命令返回封地。】
【至此,從大漢建國開始,占據了大漢權力中樞近百年的功臣集團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再往后的大漢,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功臣,但再也不會有“功臣集團”這么一股能威脅到皇權的龐大勢力了。】
【二十六歲的劉徹,在登基的第十個年頭,終于先后解決了后宮、外戚、功臣三大干政集團,如愿以償地將最高權力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但對于這位胸懷大志的皇帝來說,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看到這里,漢初世界之中,劉邦非常滿意地點了點頭。
“這小子不錯,居然把這么麻煩的事情一一處理完畢了。”
劉恒也是頗為高興,開口道:
“果然,千古大帝這么一個響亮的名號不是白來的。”
劉邦似乎想起什么,看了一眼蕭何。
蕭何自然注意到了劉邦的眼神,緩緩道:
“漢武大帝仁慈,臣等心服口服。”
曹參等人連聲贊同。
作為第一代功臣,他們原本是有點擔心,劉徹會直接把自家后代給趕盡殺絕。
但從現在來看,劉徹僅僅是把這些后代趕出長安,基本都還保留著爵位。
這個結果比之前預想的要好了無數倍。
不住在長安,無非就是沒了權力。
但還是能在封地里作威作福當土皇帝,享受好日子和榮華富貴的。
將來家族要是能出幾個出色的后代,也就能重返權力中樞。
而且,由于功臣集團不復存在,劉徹之后的大漢皇帝們也不會再忌憚這些功臣后代,反而能讓優秀的后代們更有發揮空間。
從長遠來看,這反而是一件大好事!
劉邦得意洋洋,摸著胡須。
“那可不,朕的子孫,肯定是厲害的!”
【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小子,做得不錯,手段精妙方式精彩,朕非常喜歡!】
另外一個西漢世界之中,坐在皇位上的漢武帝表情微微有些尷尬。
對,尷尬。
其實漢武帝這些年回味的時候,心中還是時不時會得意一下的。
但被自家老祖宗這么一夸獎,漢武帝反而在得意之余,有了一點微妙的尷尬感。
他下意識干咳一聲,趕緊回了一條彈幕。
【漢武帝劉徹:高祖皇帝謬贊了,不過朕也有點想說,就是咱們大漢開國的時候制度真的有點不太完善,您有金幕之后記得完善一下。】
這一次,干笑的變成了漢初世界中的劉邦。
“娘的,劉徹這小子不懂事,朕剛剛夸他,他居然給朕找茬來了。”
頓了頓,劉邦正色對著面前的群臣道:
“但劉徹小子有一句話說的沒毛病,大漢的開國制度漏洞確實太多了!”
群臣聞言,大多發自內心的點頭。
大漢主要還是吃了時代太早的虧。
大漢之前只有大秦這么一個大一統王朝,而且大秦還是一個超級短命的王朝。
導致大漢壓根就沒有什么經驗可以作為借鑒,劉邦等人又不是什么高官貴族,一群泥腿子出身的家伙,雜糅了秦制、周制以及春秋戰國各種殘余弄出來的大漢制度,可不就是漏洞百出?
從劉邦開始,下來這劉盈、劉恒、劉啟三個皇帝的人生,不難發現皇帝們大部分時間壓根就沒有精力對外去擴張,基本都是在一次次的內耗中度過。
就連號稱千古大帝的劉徹,登基的前十年也被大漢的內耗搞得焦頭爛額。
而這些內耗,很多其實都是能在大漢設計制度之初就想辦法避免的。
可惜,歷史上的劉邦等開國君臣并沒有洞察未來的本事。
但金幕的出現,給了劉邦等人這個機會!
蕭何尷尬地站了起來,向劉邦請罪。
“臣身為丞相,沒有設計好足夠的制度,起不到輔佐陛下的責任,還請陛下降罪。”
劉邦隨意地揮了揮手,笑道:
“沒怪你,老蕭。制度都是朕定的,和你也沒啥關系。”
“反正現在的大漢基本上不會有這種問題了,無須擔心,哈哈。”
聽著劉邦得意的笑聲,蕭何表情又有些復雜。
科舉,軍機處(后改成政事堂),新式武器軍隊,新式社會發展結構等等,早就讓大漢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為了跟上這些改變,大漢的制度也不得不與時俱進,進行了大量調整和優化。
許多原本屬于蕭何這個丞相的權力,也在一次次的改革中被分散到了各個由皇帝直接掌控的部門中。
也就因為蕭何是開國頭號功臣,依舊得到劉邦十成十的信任,所以他這個丞相現在還是能說得上話的。
等蕭何哪天退了之后,丞相基本上就是一個皇帝政令的執行者,再沒有什么相權能和皇權抗衡的道理了。
帶著這種感慨,蕭何忍不住看了金幕一眼。
金幕,果然是一個無比神奇的事物。
不,是華夏的神跡啊!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對劉徹來說,他從登基一開始就非常明確,想要的并不是一人一世的輝煌,而是漢朝長久的、制度性的強盛。】
【劉徹曾經對衛青說過:“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后世無法。”】
【這句話中便能清楚地察覺到劉徹的真正追求。】
【一場堪稱翻天覆地,重造大漢的變革,在劉徹的手中大力推動,開始如洪流般席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