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代王府里的諸多幕僚,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還有史家直筆。”
“這么多渠道,竟然都無只言片語流傳下來。”
劉邦不緊不慢地開口道:
“歷史是可以被更改的,早在晉國時,歷史就被改過了。”
接連被反駁的陳平并未沮喪,而是正色道:
“是,歷史可以被更改,但這種為了皇位殺掉四個兒子,堪稱驚世駭俗的事情,不可能毫無流傳。”
“陛下,李唐是咱們大漢之后幾百年的朝代,李世民都改不了玄武門事變的真相!”
“這是皇位啊,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關心的事情。臣不相信,殺了四個兒子只為皇位這種大事,居然會毫無痕跡,會被抹殺在當時!”
聽著陳平懇切的話,劉邦摸著白須,若有所思。
蕭何旁觀片刻,終于開口道:
“陛下,臣也覺得不對。”
“首先,劉恒殿下的仁慈是眾所周知的,就連金幕也說,劉恒殿下,嗯,那位歷史上的文帝廢除了諸多苛政法律,奉行黃老,與民修養生息。”
“陛下還記得劉恒殿下的死后名號吧?謚號文帝,廟號太宗!”
“一個能為了皇位殺死四個兒子的人,后代真的敢給他上‘文帝’這樣的謚號嗎?”
聽著蕭何另外一個角度的解釋,劉邦又怔住了。
是啊,謚號、廟號這種東西,是非常公平公正的。
是要告祭九泉之下祖宗的!
別的朝代,劉邦不懂。
但在大漢,以及大漢之前的朝代,謚號是一定要體現出一個君主平生經歷、特點,而且必須盡量中肯的。
“文”,是一個非常高的謚號。
它代表著“經緯天地,道德博聞,慈惠愛民,愍民惠禮……”
一個“道德博聞,慈惠愛民”的君主,居然是殺掉四個兒子的人?
想一想都知道,不可能!
更何況,漢文帝還有廟號!
謚號,是每個皇帝死后都有的。
廟號,則必須是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皇帝才有。
通俗的說,有廟號的,就是公認的明君!
就比如說劉恒之前的漢惠帝劉盈,只有謚號沒有廟號。
劉恒,有謚號,也有廟號。
謚號是“文”,廟號是“太宗”。
太宗!
這個稱號,是公認的“第二代明君”。
如此之多的因素疊加,實在是很難想象。
這樣的劉恒,是一個能為了皇位殺掉四個兒子的人。
幾乎不可能!
再說一次,大漢的謚號、廟號是非常非常嚴謹的。
不像大清那樣,什么太祖、世祖、高祖各種批發,是個皇帝就一定有廟號。
尤其是,這個時間段,大漢奉行的是黃老學派。
黃老,那是道家思想。
道,是人道,也是天道!
黃老學派的大臣們,敢違背人道,天道,去給一個已死的皇帝洗白?
不可能的。
更何況,西漢的皇帝也不像大清皇帝一樣能用軍機處一言九鼎。
漢初講的是垂拱而治,是給丞相為首的大臣讓渡權力。
大臣們有思想支持,也有權力支撐來給一個殺害四個兒子只為登基的皇帝一個不好的謚號。
而不是給劉恒“道德博聞,慈惠愛民”這種幾乎是道德圣人一樣的評價。
這就是為什么華夏的歷史如此真實,而其他文明的歷史卻亂七八糟,被各種質疑為野史的原因。
華夏人,是真的尊重歷史,敬畏歷史。
劉邦長出一口氣,心中疑惑消散。
“看來,應該是朕誤會了。”
“沒想到啊,以金幕之能,竟然也在這種事情上含糊其辭。”
“真想知道歷史的真相啊……”
聽著劉邦的感慨,劉恒一邊放心,一邊也是非常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