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董卓征討叛賊不力,反而對朝廷和張公出言不遜,又遲遲奉詔不至,當誅之!”
張溫吃了一驚,過了好一會才輕聲對孫堅道:
“董卓此人在隴西巴蜀享有盛名,當地諸多蠻族羌人都愿意聽命于他。”
“若老夫殺了此人,恐怕蠻族羌人的叛亂更加猛烈了。”
孫堅搖了搖頭,正色輕聲道:
“董卓的名氣,無非是仗著大漢朝廷而來。誰有朝廷的支持,誰就能震懾巴蜀蠻族和羌人,并非董卓的能力也。”
“將軍所率,乃是大漢帝王之師,威震天下莫敢不從,又何須擔憂一個小小董卓?”
“今日只要將軍以軍法將董卓誅殺,三軍必然心生敬服,任憑將軍驅使,平定邊章、韓遂便不在話下了。”
“若您不殺了董卓,任由他冒犯您和朝廷的威嚴,將士們又怎么可能會對您產生敬服呢?到那時,軍威士氣受損,此次的征討恐怕只能徒勞無功!”
張溫遲疑良久,對著孫堅道:
“文臺啊,你且回去吧,別讓董卓知曉你說他的壞話,會讓你惹禍上身。”
孫堅見張溫執意不愿殺董卓,無奈之下嘆息一聲,轉頭離開。
董卓緊緊地注視著孫堅,兩人擦肩而過。
等孫堅離開之后,董卓傲然道:
“張公如今乃是主將,召我前來,我已然奉命。”
“現在,是否可以繼續商議征討韓遂邊章之事了?”
【在該次征討之中,張溫率軍先破北宮伯玉,又派遣周慎、董卓分率兩路兵馬追擊敵軍。】
【但兩人不但沒有打敗羌人,反而周慎還全軍覆沒,只有董卓全軍歸還。】
【流言四起,許多人都認為是董卓暗中勾結羌人,養寇自重,害死了周慎。】
【但這種流言并無證據,張溫最終因此次失敗而去職。】
【由于此時中原各處烽火連天,起義軍遍地,東漢朝廷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對邊章韓遂的征討,仍舊命令董卓鎮守該地,將主力調回中原。】
【孫堅則因為在擊破北宮伯玉之戰中表現出色,被朝廷封為議郎。】
三國世界之中,劉備看到這里,不由心生怒火,拍案而罵。
“張溫此人,軟弱無謀,實在是蠢材一個!”
“若是當時能聽孫文臺之言殺了董卓,大漢又怎么可能會有接下來的這些禍事!”
蜀漢群臣聞言,不由紛紛贊同。
“是啊,若殺了董卓,大漢或許還能有挽回的余地。”
諸葛亮嘆息道:
“孫文臺此時對大漢還是忠心耿耿的,若是張溫能聽孫文臺之言,那大漢便多了一個力挽狂瀾的忠臣,而不是吳國的開國帝王!”
關羽冷笑一聲,道:
“多了一個忠臣又能如何,大漢的忠臣難道還少了?”
“若不是這些忠臣都被靈帝和十常侍給迫害了,如今的天下又怎么可能會被曹操和孫權分了一大半去!”
劉備默然不語。
魏王宮之中,曹操嘖嘖作聲。
“孫文臺此人,確實是頗有見識,當時就能看出董卓的狼子野心。”
“可惜孫文臺死得太早了,若是如今孫文臺坐鎮江東,那孤可就不能只放一個張遼在合肥了,起碼得多加三倍兵力才行。”
曹丕咳嗽一聲,道:
“兒臣聽說,孫文臺每戰必身先士卒,舍生忘死。”
“以他這種打法,出事是遲早的。”
曹操微微點頭,突然嘆息一聲。
“夏侯淵那個蠢材,不也是如此?”
“否則,又怎么會被黃忠那個白首匹夫所殺!”
吳王宮之中,孫權看著金幕中的孫堅,一臉神往。
“沒想到,父王當年竟然還有這般英勇事跡,過人眼光!”
孫堅雖是孫權的父親,但孫權幼時孫堅就已經在各地為官,隨后又參與平叛,兩父子之間的相處很少。
等孫權稍微大了一點,孫堅已然死去。
故而,對這位父親,孫權的確知之甚少。
魯肅在一旁,也不由感慨。
“先王若是能躲過那一次劫難,或許咱們大吳已然一統天下了。”
孫權點了點頭,心情復雜。
幼年喪父,成年喪兄。
吳國的內政,固然是三國之中最為混亂的。
但誰又知道,孤一路走來,究竟有多么辛苦。
若是孤的心眼少一點,能力欠缺一些,說不得就和許昌之中那個大漢皇帝一般,被張氏或者陸氏等江南大族玩弄于掌心之中了吧?
孫權深吸一口氣,目光重新變得堅定起來。
評分倒數第一又如何?
父兄打下的基業,絕對不能在我孫仲謀的手中敗落!
孫權按住心中諸多心思,露出一個笑容。
“逝者已矣,生者自當奮發,才能不辜負先輩的努力。”
“好了,科舉殿試明日就要進行,到時候大家記得都來,一起見證咱們大吳的第一次科舉盛事!”
陸遜、呂蒙等人聞言,表情都不由頗為微妙。
誰都知道,科舉這種事情就是在挖世家大族的根。
但縱使世家們再如何百般拖延,東吳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科舉,終究還是要舉行了!
金幕之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相較于張角等人率領的黃巾之亂而言,第二次的大起義涵蓋了東漢幾乎所有領土,遍地烽煙。】
【任何有識之士都能感覺到,東漢王朝的末世即將到來。】
【就在此時,劉宏的又一步昏招,徹底給東漢王朝的棺材板釘上了最后一根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