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袋被砍裂,泥土四散,矩馬木柵倒地,還散發著烏灰的煙霧,堡壘倒塌,還有點點末熄滅的火焰,而戰壕被碎石泥砂填平,而尸體雖然都被抬走,但地上散滿了破碎的旗幟,折斷的槍劍,零落的箭矢,泥土混合著血跡。而士兵們忙忙碌碌的修補著被損壞的堡壘,矩馬木柵,顯示城外營寨的戰斗是進行得何等的激烈。
滎口城里的事情剛剛處置完,高原就著衛兵,來到城外的營地上查看戰事結束之后的情況,并且聽袁選講說城外的戰事情況。
聽袁選的價紹,城外營寨的戰斗進行得異常的激烈,秦軍使用的遠程打擊武器幾乎是守軍的一倍,而且分為兩部份,一部份留在后面,對陣地進行遠程打擊,而另一部份則冒險推到距離陣地不足二百以內的地方,進行縱深打擊,同時拋石機都填穿上超過百斤的巨石,進行打擊。
盡管遠程打擊武器的精度不高,但因為數量眾多,總會有一些收獲,而且百斤的巨石從空中落下,一般的木柵、砂袋墻都抵擋不住,甚致是堡壘也會被砸壞。因此在秦軍的連續近半個小時的打擊之下,防線被打開了多處缺口,還有三座堡壘被巨石擊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
不過秦軍為此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因為守軍也將推前的遠程打擊武器為主要的打擊目標,距離太近,而守軍又集中力量打擊,因此在守軍的打擊下,秦軍一共損失了三十余架床弩、投石機,傷亡士兵近二百人。
隨后秦軍才出動了地面軍隊,向守軍的陣地發動了進攻。
秦軍的進攻十分兇猛,而魏軍、楚軍、代軍也是輪番上陣,拼死抵抗著秦軍的進攻。
但大體的形勢是秦軍主攻,聯軍主守,秦軍對聯軍的陣地發動了潮水一般的進攻,一波接著一波,而聯軍死死的守著陣地,借助有利的地形,抵擋秦軍的進攻,仿佛一道牢不可破的堤壩,任潮水一浪高過一浪,但始終都是巍然不動。
雙方的戰斗進行得異常的激烈,雙方的士兵都表顯出十分高昂的士氣和斗志,舍生忘死,前仆后繼,因此雙方都產生了大量的傷亡。
有些地方的防線被秦軍突破,有些地方的戰壕也被填平,于是秦軍又推出沖城車,一連撞毀了好幾座堡壘,并向縱深方向發展,有幾輛沖城車幾乎都要沖到寨墻也邊。但聯軍并未因此而潰敗,一面拼力的抵抗秦軍,一面也用油脂火箭打擊秦軍的沖城車,結果一連燒毀了二十幾輛沖城車,始終都沒能讓秦軍攻擊到寨墻。
而這個時候秦軍也到了強弩之末,袁選在大寨中果斷下令,命令一直在等待時機的代軍全線出擊,向秦軍發動反擊,結果這支生力軍加入戰斗之后,秦軍終于抵擋不住,終于被聯軍擊退,回軍撤退。
聽了袁選的講說之后,高原也清楚,看來秦軍是以攻擊城外的營寨為主,進攻滎口城,只是牽制城內的守軍。
經過了清查之后,兩個戰場上,聯軍一共陣亡二千四百五十七名士兵,另有一千八百七十七人受傷,不過傷亡大多數都是魏軍,代軍陣亡的人數還不到百人,受傷的士兵也只有兩百多人。因為守衛陣地的主力是魏軍,自然是魏軍的傷亡最大。
不過代軍的傷亡雖然不多,但并不表示代軍就沒有努力,因為代軍的人數少,不可能向魏軍那樣,大范圍的布置在陣地上,但只要是那一外的陣地出現危急局面,代軍就會及時出擊,穩定戰局。而最后的反擊,也是由代軍發起,因此也可以說,如果沒有代軍在關建時刻的支撐,盡靠魏楚二軍,很可能守不住陣地。
另外滎口城外圍有兩個堡壘受損;城外營寨有二個堡壘基本被毀,另有四個堡壘受到不同的損傷,寨外的防線被突破了多個缺口。大器遠程打擊武器被毀九部,另有十二部受損。總體來看,城外營寨的損失占到七成以上。
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一次秦軍進攻的重點是城外的營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滎口城畢竟是有城墻可守,防御也確實要比城外的營城堅固一些。
而秦軍的損失要遠遠超過聯軍,一共陣亡了四千六百二十二人,另有三千二百四十七人受傷,傷亡人數幾乎是聯軍的一倍,另外床弩、投石機、沖城車這樣的大型武器被徹底毀壞四十五架,另有二十七架受損,需要進行修理,而攻城梯被毀壞的數量更多達百架。
因為秦軍是進攻的一方,而且聯軍不僅是防守的一方,還有比較完善工事,因此秦軍的損失自然要比聯軍大得多。而且從總體上看,這一天的戰事,秦軍基本沒有取得多少戰果,盡管秦軍催毀了兩個堡壘,并損傷了多個,但經過聯軍的一夜搶工之后,不僅將受損的休復,而且就連被催毀的二座堡壘也都重建起來。
結果等到第二天秦軍再度向聯軍陣地發動進攻的時候,卻發現守軍的陣地幾乎全部都恢復如初,就像沒有遭到破壞一樣。
原來聯軍的防御陣地和堡壘都是以砂袋為主,最大的優點就是修建簡單,由其是堡壘,只用圓木搭成一個框架,然后把砂袋堆好就行了,因此如果有足夠的人手加緊搶工的話,一夜之間建成一座堡壘是絕對可以做的到的。
在隨后的幾天時間里,秦軍每天都向聯軍的防線發動進攻,并且都是以城外的營寨為主要的攻擊方向,而滎口城方面,只是以牽制為主。
盡管秦軍的進攻十分猛烈,不僅多次突破城外營寨的陣地,催毀堡壘,并且一度進攻到了寨墻的位置,但聯軍始終都牢牢的守住了防線,并沒有讓秦軍真正有機會突破進陣地,而且總是能夠趁著夜間停戰的時候,將被秦軍催毀的防線、工事、堡壘都重新修復起來。
后來秦軍也發現了這個情況,于是將全軍分成三批,輪流進攻,日夜不停,企圖以連續不斷的進攻來突破聯軍的防線。
這一次進攻一連進行了三天二夜,面對秦軍的輪番進攻,高原也從滎口城調集了一部份軍隊增援城外的營寨,最后甚致親自趕到城外的營寨中坐鎮指揮,以鼓舞全軍的士氣。而到了第三天,雙方都己打得精疲力盡,勞累不堪。
而就在這時,高原下令,讓一直在滎口城養精蓄銳的蕃勇軍出擊,以雷震萬均之勢,向秦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盡管秦軍一直都預防著代軍騎軍的攻擊,但這時秦軍早己疲憊不堪,根本抵擋不住騎軍的沖擊,結果被打得全軍潰敗,傷死無數,逃回了營地中。
幸好是這幾天的時間里,秦軍也在小山頭上建立了必要的防御工事,因此蕃勇軍也沒有乘勢進攻秦軍的營地。但這一戰也已重挫了秦軍。
戰事進行到這個時候,秦軍陣亡的士兵己高達二萬四千余人,再加上受傷的士兵,減員超過了一半,而大型武器損失超過了二百架,因此秦軍暫時也無法再向滎口發動進攻了。這到不是說秦軍的實力不足,因為秦軍還有足夠的兵力,但經過這幾天的戰事,秦軍確實拿滎口防線沒有辦法,秦軍的士氣也嚴重的受挫,于是王剪也下令,暫時停止對滎口的進攻,修整幾天的時間再說。
其實秦軍的傷亡慘重,聯軍的傷亡也不小,陣亡的士兵也超過了萬人,加上受傷的士兵,實際也減員了近半,其中代軍的傷亡也超過一千五百人,而且盡管聯軍每天都可以修復受損的陣地,但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過聯軍同樣有強大的后備力量,高原從大梁調來了一萬魏軍,五千工匠和大量的物資,因此滎口的防御力并沒被削弱,王剪選擇暫停進攻,確實是正確的,如果秦軍要強行進攻,只會損失更慘。
而高原在守衛滎口的同時,也沒有放松其他的事情,鴻溝上的橋梁該拆除的都己經拆除,而且沿鴻溝修建的堡壘兼烽火臺也開始動工修建,因為烽火臺也仍然是釆用這種砂袋堆壘的方式,因此工程進度也大大超過了高原的預期,這時己經完成了一半。
另外高原下令征集船的工作也進行的十分順利,這時己經征集到了大小船只五百余艘,其中能夠容納三十人以下的小船有三百余條;容納三十到六十人的中型船有一百二十余條;容納六十人以上的大船有六十余條;還有十余條是能夠容納百人以上超大船只。同時還征集到船工一千五百余人。基本都是在黃河上討生活的人,對黃河的水情十分熟悉。
而這時凌風也向高原報告,根椐斥候探聽到的消息,黃河北岸的秦軍楊瑞和部,也在征集船只水工,確實是渡河的意圖。
高原也下令,馬上沿黃河岸邊也修建烽火臺,并且加緊對征集到的船只進行作戰的改造,準備預防秦軍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