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了一個很殘酷又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方晟并非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在現行體制下無法以一人之力改變一個城市的命運,改變一個城市的發展軌跡。干部總有任期,干得好會被提拔,干得差會被調離,絕少有安安穩穩在某地主政十年的。
帶來的后果是什么?每位新任領導上臺后都要放火,都要提出自己的施政綱領,都有貫徹自己意志的遠期規劃,象江業新城連續四任領導合力打造的局面不能說空前絕后,恐怕也是奇跡般的壯舉。
拿潤澤來說,眼下最讓方晟擔憂的就是鄭南通始終沒放棄三圓環規劃,自己尚能勉強壓制,倘若離任換個性子軟的市.委書計,或策略方面不如鄭南通,八成會強上、硬上,最終受累的還是潤澤老百姓。
而方晟暗中籌備的以岳家灘為龍頭的遠期戰略,已被段勤等本土干部看出苗頭并全力狙擊——倒不是涉及切身利益,而是丟不起面子。
怎能讓一個外省干部在潤澤打出一片新天地呢?
然而繼任者的問題,尤其在臨海,方晟根本無力左右,只能看潤澤老百姓的運氣了。
夜已深,位于深庭大院南側不起眼的小辦公樓三樓東面辦公室還亮著燈,燈光下,一位粉面杏眼、秀發披肩的年輕少婦正對著電腦屏幕沉思,偶爾低頭寫兩句。
她就是兩年前調任京都辦公廳綜合調研處的明月。
畢竟出身于貧苦的大山,又在基層得到過歷練,之后再到省正府拓寬了視野,來到權力中樞的辦公廳,很快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扎實的理論水平站穩腳跟,參與并撰寫的多篇調研材料均獲得首長們贊賞,被多次引用到各種正式會議報告和作為出臺新政策的依據。
有小道消息稱主持正務院的劉首長非常看重她的才華,想抽調到政策研究室從事農業農村方面的課題研究,辦公廳居然沒同意,由此可見明月已成為不可缺的中堅力量。
“從大山里出來的女孩子”,“大學畢業自愿回大山為鄉親們服務”,這兩點成為明月優越于其他官員的標簽,某種程度象朱正陽冒險救人,都屬于自帶光環的類型。
然而在京都辦公廳這樣藏龍臥虎之地,哪個不是人中俊杰?海歸博士、卓越計劃人才、神童天才等等,真是一捋一大把。
論后臺背景,明月的同事們都是些什么人?要不家里有“老爺子”坐鎮,要不能跟首長們直接通電話、發短信,要不進那些衛兵站崗的老四合院尤如串門一樣自然。
別說外界,就連他們自己私下間都彼此戲稱“大內行走”,是可以“上達天聽”的特殊人群,平時打電話都是這付口吻:
“跟老張講下后天下班前必須到位,要不然廳里發通報很難看的!”顯然“老張”是某位省.長或常務副省.長。
“上次的事王部知道了,近期會利用各省市視頻會議強調其重要性。”這里說的“王部”是正務院組成部門一把手。
“有利于民生民計的項目肯定會通過,回頭我再催一下李主任。”“李主任”即手握項目審批權的正部級領導。
體現在經濟方面,從衣著到手表、拎包、車輛無不透出精致內斂,以平時最簡單的喝咖啡為例,那種日趨大眾化的星巴克看都不看,專門挑深藏在四合院的充滿貴族氣息的小眾咖啡屋,喝的品牌饒是在省正府見過世面的明月都不清楚來自哪兒。
所以擺在臺面上的閃光點“山里人”,無形中成為被同事們疏遠和冷落的因素——骨子里透出的距離感看不清、摸不著,卻千真萬確存在。
偶爾會議休息間半真半假的玩笑,加班后呼朋喚友卻有意無意的忽略,工作交流時寫在眼睛里的優越感,哪怕她深受領導重視,哪怕她是綜合調研處享受正處待遇的實職干部,還是有種深深的孤獨感。
無獨有偶,調入鐘組部的范曉靈也體會到了——農村婦女干部出身,名頭雖響,處境并不比“山里人”好到哪兒去。因此兩人在一起時經常相互打氣,說咱們輸得起,大不了還回雙江老本行照樣干得順風順水,你們這些精英離開“大內”能走多遠?
陳皎就是再明顯不過的例子,若非方晟等朋友一路相助,縱使提拔恐怕也空間有限。
明月決意比身邊領導同事投入雙倍以至于更多努力,爭取三四年內如方晟所指點的重回地方任職,那里才是她充分展示自己的廣闊天地!
今夜加班研究的這個材料主題是解決農村土地流轉運作中存在的種種弊端,站在國家層面上嘛題目當然比較大,廳領導說下個月老大要在農村農業方面的工作會議上做重要講話,會后要以文件形式下發,作為今后兩三年內農村農業指導性精神,其意義不言而喻。
農村農業工作千頭萬緒,亟待解決的問題洋洋灑灑數百條,要濃縮到七八千字篇幅的大報告里,想必土地流轉議題頂多占兩段,寥寥數百字而已。廳領導給明月下達的任務是:兩千字,必須字字珠玉,然后供撰寫大報告的“大神”精挑細選!
明月心領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