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南北朝始于420年北魏、劉宋對峙,終于589年隋滅南陳。一百七十余年的南北朝,為何先是由最弱小的北周統一了北方,而后北周又迅速被隋朝取代?那么,究竟是哪個歷史節點,在歷史的走向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呢?西魏北周的創始人周文帝宇文泰、統一北方的周武帝宇文邕、統一南北的隋文帝楊堅,是值得考量的三個關鍵人物。
那么,考量這三個人物的功勞誰大誰小,必須要搞清楚三個根本問題。
一、南北朝最終統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北周、隋的歷史脈絡是不是相沿以成的?
三、三位皇帝各自的關鍵功績是什么?
認清楚這三個問題,三位皇帝的歷史地位孰輕孰重,便不言自明了。
一、南北朝最終統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可以肯定地講,統一的根本原因,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軍事,亦非經濟,而是文化的融合。
南北朝之前是東晉十六國,也是南北對峙的狀態。我們可以通盤考量。
東晉和南朝面臨的三次巨大的亡國滅種的危機,一在前秦進攻東晉時,一在北魏乘齊梁易代時進攻南朝時,一在梁亡陳興時。這三次危機不同于后來隋滅南陳,南方雖然岌岌可危,但最后都挺過來了。
我們試以其中危機最深重的一次梁亡陳興來解說。當時梁武帝年老昏憒,社會矛盾重重,北方侯景趁虛而入,引發了梁朝巨大的動亂,北齊、北周兩家趁火打劫。北周攻入江陵,滅亡了梁元帝江陵政權。北齊軍隊則打過長江進入建康,一度就要攻占建康。
但令人意外的是,陳霸先竟然以五萬人左右的兵力,擊退北齊于江東;其繼承者陳文帝陳蒨又向長江中游拓展勢力范圍,以江南半壁,再次復興了漢人王朝。
論軍事,南陳的軍隊絕不是北周、北齊兩國的對手;論政治,南朝政治制度與北周、北齊已經基本沒有什么兩樣,談不上什么正朔的優勢;論經濟,南朝當時衰弱已極,國家掌握的戶口只有200萬人,只及北周的五分之一、北齊的十分之一。
陳朝之所以能立國,還在于南北朝胡漢融合尚未走到最后關頭。用一句俗話講,龍虎風云還沒有交會,北周北齊內部的矛盾沒有協調好,北周北齊兩個國家的矛盾亦沒有解決好,所以陳朝能以衰弱之極的狀態衰而復振。
我們回過頭觀察北周、北齊兩個國家的走向,也會發現,周齊國力存在明顯的逆轉過程。北周脫胎于西魏,起初只是關隴一隅的弱小國家。北齊脫胎于東魏,占據著北方最富庶的部分,國力、軍力都遠遠強于北周。
特別是兩國初建之時,東魏的創始人高歡在十五年中接連發動五次大戰,每次戰爭都動員十萬人以上,以滅氣朝氣的氣勢進攻西魏,宇文泰雖說頂住了高歡的攻勢,但其勢力范圍一直被死死限制在洛陽以西,無法染指中原一步。
而兩個國家各自走到半程時,也就是在北周武帝和北齊武成帝時代,兩國實力居然彼此相差無幾。
再到武帝末期和齊后主時期,北周已經完全超越北齊。
這其中的奧秘,就在于北周和北齊截然相反的漢化之路。北周在宇文泰主持下堅定不移地走了漢化之路,故而政和人旺,越打越強。北齊則在胡漢矛盾的泥潭中掙扎不出,白白虛耗了國力。其中細節,將在第三節展開闡述。
總的來看,以民族矛盾為直接體現形態的文化沖突,是南北朝各國之間最大的鴻溝,越過了這個鴻溝,國與國之間才抹去了文化、制度、民族心理上的差別,才輪得上以軍隊、錢糧、謀略論輸贏。
苻堅空有百萬軍隊,但內部不和,決然打不過只有八萬兵的東晉。北魏占盡天時地利,也終因漢化節奏太快,扯得自家蛋疼,沒能趁南朝內亂把戰火燒大。侯景亂梁時南朝已是垂死之身,周齊二國正有胡漢路線之爭,麻桿打狼兩頭破,故而讓陳朝撿了漏。
所以我們講,隋朝最終滅亡南陳,正是因為南北已無文化上的差別,只余皇帝姓氏之異,所以統一才是勢不可擋。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從隋朝向上追溯,從北周到隋朝的漢化事業,到底有沒有相沿以成,是不是一條脈絡下來的?這是我們考量宇文泰、宇文邕、楊堅歷史功勞的前提。
二、北周、隋的歷史脈絡是不是相沿以成的?
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首先拋出來答案,確定一定以及肯定。
隋朝的政治實體,幾乎照搬了北周的原班人馬。隋文帝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取得了北周中樞政權。其左右手如高颎、楊素、牛弘、蘇威、王誼、元胄等,武將如韓擒虎、賀若弼、梁士彥、宇文忻、虞慶則等等,勛舊如韋孝寬、李穆、于翼等等,要么是北周老臣的子嗣,要么就是北周創業之臣。這是人員上的相同。
那么政治體制呢?論者多有承接陳寅恪先生的隋制三源說,認為隋制來自于北齊、南陳的更多一些,而北周的制度痕跡最弱。
陳先生的結論,并不影響我們上推隋制與周制的緊密聯系。最簡單的一個事實是,隋朝在滅亡南陳之前,沒有沿用南陳制度的緣由。而周制也并沒有隨著隋朝的建立馬上消退。北周制度,也不全是所謂的復《周禮》、設六官,北周的復古改革只是形式上的,其制度內核仍是參用了漢魏舊制。在參用古制的基礎上,北周的中央機構分化,也為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周的中央的六官,可以基本上和隋朝的尚書六部對應。天官府相當于隋的吏部,地官府相當于戶部,春官府相當于禮部,夏官府相當于兵部,秋官府相當于刑部,冬官府相當于工部。
北周的地方軍政制度,也全盤為隋朝繼承。例如總管府制。總管府是北周地方行政的第一級機構,既管軍又管民,同時還解決了北朝以來州郡泛濫的問題。隋朝建立后,基本上仍采用這一制度。
我們說,制度上的相似,背后必然是理念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