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次叩首道:“王上,臣下實在是不明白。”
女王嘆息了一聲,她憂愁的揉捏起自己的眉頭。
言三姐見狀十分不悅道:“陸大人,我本以為你是個仁義之士,沒想到您跟那些貪生怕死之輩并沒有什么區別。”
我道:“這世間能有幾個不怕死的人,在下官看來,那些不怕死的人與瘋子別無一般。”
言三姐皺了皺眉頭道:“陸大人這話是什么意思?”
我道:“只有活著才能享受自己擁有的一切,死了就是死了,不管是千古流芳還是遺臭萬年,跟你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因為你的身體已經跟泥土融合在一起,什么都沒有了。”
女王看著我笑了笑道:“陸大人這觀點倒是十分獨特呀。”
我道:“王上,人只要還活著,諸事皆有可能。”
女王眼前一亮,她看著我道:“陸大人,您這話我有些不明白。”
我道:“十萬流民即將安定,接下來幕府將會從這十萬流民中得到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財力,現階段與幕府為敵實在不明智。”
女王聞言一臉漠然的看著我道:“陸大人,我想知道您的立場。”
從根上來說,我是八岐月舉薦入王都為官,又是中村仁賢、原田寺律、小川助的徒弟,應該是大臣派的官員,可是我現在又跟幕府走的十分親近,女王看不出我的立場也是理所當然。
現在佐藤道山已經倒臺,大名派群龍無首,女王想要依靠大名派打壓大臣派和幕府派的打算已經落空,她現在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希望我在朝堂上組織起一股新的勢力與其它兩派抗衡。
我叩首道:“王上,臣下沒有立場,臣下只想要活下去。”
女王笑了笑道:“陸大人,你這話倒是說的實誠。”
言三姐道:“陸大人,你可是辜負了女王對您的一片心意了。”
我連忙道:“王上待臣親近,甚至在臣危急存亡之際幫助過臣下,臣下把這些都記在心里呢。”
女王道:“陸大人,你若念著我對你的好就跟我好好分析一下現在的局勢吧,本王真是不知道接下來該何處何從了。”
我沉默無言,言三姐見狀道:“陸大人放心,這里沒有幕府的眼線,暗忍也不敢潛入進來竊聽。”
我道:“王上,臣下可否站起身來?”
女王道:“陸大人站起身來說話吧。”
我站起身來,看著年幼的女王問道:“王上,敢問您壽芳幾何?”
女王看著我道:“過完冬祭就十五歲了。”
我又問道:“長谷川正人今年多大了。”
女王道:“咱們的大將軍比我小兩歲,他今年得有十三歲了吧。”
我道:“王上覺得自己能活的過長谷川正人嗎?”
女王道:“陸大人,您這話是什么意思?”
我抱著手笑道:“臣下也沒什么意思,只是想提醒王上,您和長谷川正人的年紀都不大,就算您兩位都活到五十歲,您兩位還有差不多三十五年相處的時間。”
女王皺了皺眉頭道:“陸大人,我不明白。”
我看著她道:“王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三十五年究竟會發生什么誰也說不準。”
女王自嘲道:“陸大人,您自己都說了,十萬流民即將安定,接下來幕府定然能從這十萬流民之中得到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長谷川正人勵志圖新,改革幕府,接下來幕府肯定會越來越強大,而且他長谷川家還有那只畜生護著,什么人能夠撼動他們?”
我看著女王道:“王上,您就這么沒有自信嗎?”
女王道:“我源本王室已經被長谷川家壓制了一百多年了,歷代女王都想著擺脫他們的控制,可結果呢?”
我道:“可是王上您還是沒有放棄,依然在這做著努力。”
女王苦笑著搖了搖頭道:“王室之中只有八叔還有些能力,余者都不過是酒囊飯袋罷了,本王的母親好不容易等來了豐臣吉光,辛辛苦苦籌備了十幾年,到本王這一夜王都事變后什么都沒有了,本王實在想不出對未來還能有什么期許。”
我道:“王上不必如此心灰意冷,那十萬流民說不定是幕府給他人做的嫁衣。”
女王皺了皺眉頭道:“陸大人,你說的詳細一點。”
我道:“長谷川家的時運可能要到此為止了。”
女王看了一眼言三姐,言三姐會意連忙出去盯著了。
我清了清嗓子道:“王上,拜蛇教大祭司已經找到對付鬼妖的器物,他們正在秘密組建一支軍隊,專門對付長谷川家的鬼妖。”
女王心下一愣,她死死的盯著我道:“陸大人此話當真?”
我看著她道:“臣下親身經歷了明光寺之變,當時村正悠介和八岐龍豪靠著那器物差一點就殺了鬼妖。”
整個王都城內很少有人知道明光寺之變真實內幕,那些親身經歷過的王衛隊士兵也大多被下了封口令。
女王不知道這件事情也十分正常,畢竟她可沒有像是暗忍那樣強大的耳目。
女王問道:“什么物件?”
我看著她道:“血晶,這種器物專門克制鬼妖。”
女王十分好奇的看著我道:“陸大人說的給他人做嫁衣是什么意思?”
我看著女王道:“王上,這黑齒國建國到現在,民眾們都認為自己是源本家的子民,且不是他長谷川家的子民,您可是占著法理。”
女王道:“那又怎樣?”
我道:“長谷川家最大的依仗鬼妖已經有了對付的法子,本國的四方國柱絕對不會坐視長谷川家坐大,王都事變的時候他們已經有一次聯手了,有第一次就會有有第二次。”
女王道:“陸大人的意思是他們還會聯手對付長谷川家嗎?”
我點了點頭道:“一年之間黑齒國必生禍亂。”
女王道:“本王應該跟拜蛇教和四國柱聯手嗎?”
我搖了搖頭道:“王上,您誰都不能聯手,還是那句話,韜光養晦,以待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