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瑤正認真的畫著竹子,突然傳來一個聲音。
“你喜歡竹子?”
安心瑤猛然抬頭發現鴻軒正盯著她的畫,而徐有容不知什么時候已經出去了。她只得忙回答:“竹子虛心有節,嬪妾很喜歡。”
鴻軒徐徐道:“香山居士有云‘竹解心虛即吾師’,又有云‘竹死不改節,花落有余香’。你還讀過不少詩詞?”
香山居士就是白居易,那兩句詩正好應了安心瑤所說的“虛心有節”,天可憐見,她只是隨口一說,真不是故意跟鴻軒拽文。
安心瑤低頭道:“嬪妾閑來翻看罷了。”
鴻軒便問:“古來言竹之詩詞,你最喜歡那首?”
“額……”突然這么問,她也沒法一下子說出來……只得急忙從腦子里思索,寫竹子的詩詞,當然是鄭板橋的最出名,可鄭板橋還沒出生,自然不成。
“那個……”比鄭板橋寫得還好的言竹詩詞,似乎沒有吧?安心瑤只得隨便道:“薛濤的《酬人雨后玩竹》:晚歲君能賞,蒼蒼盡節奇。”
鴻軒“唔”了一聲,頷首道:“倒也是上佳之作!”旋即,他朗聲念誦:“南天春雨時,那鑒雪霜姿。眾類亦云茂,虛心寧自持。多留晉賢醉,早伴舜妃悲。晚歲君能賞,蒼蒼盡節奇。”
念完之后,他頓了片刻,“只不過……不及‘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許多。”
安心瑤:“嗯……”
鴻軒又道:“能與之相媲美的,想來也只有詩經中的名句了。”
安心瑤思忖片刻,便明白了鴻軒所指:“淇奧?”
鴻軒點頭:“不錯。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安心瑤沉默,這是贊頌君子的詞兒,亦可說是對君子的思慕……也就是言情之詞。安心瑤不禁有些尷尬,便道:“嬪妾不大懂詩經。”
鴻軒若有深意地瞅了她一眼,便道:“不懂多讀讀就是了。”
安心瑤再度無語:“額……”
什么意思嘛!平時來了長禧宮都說說一些感人肺腑的話,今日怎么開始拽文了呢?是要在她面前顯擺他是個才子么?本來她還想好好跟鴻軒說說話,可是現下一點心情都沒有了。
“皇上今日怎么有空來長禧宮了?嬪妾聽說宸嬪娘娘昨夜夢魘了,皇上不需要去慰問一下么?”安心瑤一臉傲嬌的說道。
鴻軒咯咯一笑,道:“瑤兒是在吃醋么?”
安心瑤低頭自顧自的畫著竹子,“皇上這是說的哪里話?嬪妾怎么敢吃醋?”話說完之后,鴻軒久久沒有言語,安心瑤抬頭看了一眼,結果鴻軒已經湊到她的跟前,如此近距離的看著鴻軒精致的五官,安心瑤的心跳頓時加快。
“今晚好好準備著。”鴻軒略微帶著壞笑輕聲說道。
“你……你說什么?”安心瑤當然知道是什么,但還是裝傻充愣,因為她還沒有準備好。
“你說呢?儷貴人。”他這個“儷貴人”分明是在強調她是他的女人,晚上還能做什么?
“我……”
安心瑤不知該說些什么,此時劉省突然來報,說是順天府尹黃文昌有要事求見,鴻軒只好擺駕養心殿,安心瑤則足足的松了一口氣。
鴻軒離開之后,徐有容走進來深深看了安心瑤一眼:“姐姐,看來皇上對你確實挺好的。”
安心瑤面色尷尬無比:“你還好意思說呢!皇上來了你也不跟我說一聲!”
徐有容笑道:“分明是姐姐作畫過于著迷,連皇上進來都沒有察覺。”隨后徐有容輕輕點了點頭,笑道:“姐姐今日好生打扮一下吧,皇上今晚一定會翻姐姐的牌子。”
安心瑤長出一口氣,幽幽道:“知道了……”
一想到晚上可能要跟鴻軒那個,安心瑤身體都僵硬了。雖然知道自己如今的身份已經是鴻軒的小老婆,陪鴻軒睡覺是早晚的事兒,可若真的事到臨頭,她還真有點接受不了……
理智告訴她,這事兒左右都逃不過,還是越早越好。
在忐忑的等待中,暮色初至之時,敬事房的總管太監夏匯康夏太監便來了。這表示皇上已經翻了牌子,敬事房太監負責將牌子上的嬪妃接去御乾宮侍奉皇上。
接人的轎子已經停在了長禧宮外,夏匯康白胖的臉上滿是笑容:“皇上今兒翻的是儷貴人的牌子,請貴人小主拾掇一下,這就去御乾宮侍寢吧。”
安心瑤扯著嘴角笑了笑,“有勞公公了。”
而蘭慧早已聰明地上前塞了一張銀票。
夏匯康收了銀子,臉上瞬時笑開了花兒,“奴才多謝小主了!”
事到臨頭,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左右去了御乾宮,也會被洗白白,光溜溜送皇上床上,索性也不必更衣了,稍微整理了一下妝容,便去了。
一路坐著承幸的鸞轎,前頭打著大紅的八角宮燈,如此陣仗,想不扎眼也難。幸而這會子天還沒黑,碩大的宮燈才沒有太顯眼。
長禧宮去御乾宮的路有些稍遠,轎子足足走了兩刻鐘的功夫,轎子才落地了。
伺候安心瑤過來的侍寢的除了她的陪嫁宮女蘭慧之外,敬事房還帶了靜香這個老資歷的宮女。蘭慧畢竟剛剛隨她入宮,哪里知道宮里的規矩,還是靜香諳熟老練。
御乾宮前殿,是皇上處理政務的地方,夏匯康便直接引她去后面的養心殿,那里才是皇上晚上歇息、召幸嬪妃的地方。
夏匯康一路引著她走到養心殿正殿前,安心瑤不禁停住了腳步,“不是要先去偏殿沐浴更衣嗎?”——怎么直接就進正殿?
夏匯康弓著身子道:“這是皇上的吩咐,貴人請進去吧。”
這時從養心殿中走出來一個身穿六品蟒緞服的太監,那太監不是別人,正是劉省,“奴才劉省給貴人請安了,皇上在里頭等著小主呢。”
連御前的人都這么說,安心瑤也只好進去了,叫蘭慧靜香外頭候著,便由劉省引著,進了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