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山大營,御帳之內。
“寇卿,依照你的意思,朕的三十萬大軍要是再在遼地待下去,朝廷就要被吃垮了是嗎?”
馬晉微皺眉頭看著神情有些嚴肅的寇準,他自然知道數十萬大軍遠征消耗驚人,可沒想到居然會這么大,竟能將國庫給吃垮了,偌大的帝國竟然連數十萬軍隊的餉銀都掏不起了,在他看來也太不可思議了些。
“陛下,說吃垮朝廷有些夸張了,但造成財政緊張,那是肯定的,我大周雖然進項頗巨,可花錢的地方也多,什么督造魚鱗黃冊,改革鹽政,增加地方編制,招募兵勇,還有域南新建諸州……等等,那一處不需要海量的銀子!”
“那依愛卿的意思是?”馬晉有些摸不透寇準是什么意思了,難不成想讓他撤軍?這是絕不可能的事情,到嘴的肥肉怎么可能再吐出來呢,他相信寇準也明白這個道理,便直接問道。
“回陛下,臣以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各位大將軍們自己解決糧草問題,如此以來不但可以讓將士們活動活動筋骨,還能減少國庫開支,何樂而不為呢?”
馬晉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寇準的意思他自然明白,不就是以戰養戰嗎,想了想便道:
“寇卿的意思朕明白了,若是能讓大軍以戰養戰,朝廷確實可以節省一大筆開支,那就依愛卿的意思辦吧。”
“陛下圣明!”寇準忙躬身拜道。
………………
三日后,待大軍修整完畢,馬晉便在凌云峰長生殿召開了第一次長生山大會,此次會議從根本上解決了征遼大軍的糧餉問題,初步確立在遼國大草原上進行“大規模游擊戰”的基本方針。
在大會上,馬晉進一步指出:
“消滅遼國皇室麾下的主要力量以后,大周將會面臨全新的敵人,即部族武裝和少量零散的皇室武裝,戰場更是從以前的局部變成了整座遼國大草原,在這種情況下,過去的大規模主力會戰已經變得不太現實,轉變成小規模游擊戰和破襲戰,才能和現在敵弱我強的局勢相結合,取得更大戰果。”
這一轉變是空前的,也是前所未有的,馬晉從戰略上肯定了游擊戰的重要性,這對大周游擊戰爭的迅猛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會議勝利結束后,在馬晉“以戰養戰”和開展大規模“游擊戰”的政策方針指引下,大周的騎兵們以百騎、千騎為一隊,分成無數的支流,干起了遼國的老本行——劫掠。
要知道大周的軍隊是何等的強大,連遼國最精銳的帳內親軍都不是對手,更別說部族軍這些烏合之眾了,連做對手的資格都沒有,往往一個百人騎就能將擁有上萬人口的部族打的屁滾尿流,劫掠無數。
登時間戰爭的陰云籠罩了整個遼國大草原,無數的大周騎兵如風卷殘云一般,來去如風,在草原上縱橫馳騁,讓遼人為之心驚膽戰,惶惶不可終日。
而且更讓人討厭的是,這些大周騎兵既不殺遼國百姓,也不燒帳篷,連女人也不屑一顧,就是搶,搶牛羊,搶糧食,搶一切可以吃的東西,這種單單以劫掠糧食為目的的行為讓遼國的部族首領們叫苦不迭。
為何?就是因為遼國的糧食本來就有些不足,再加上陰寒之年的到來,那更是雪上加霜,糧沒了,人還在那不是更苦嗎,還不如把人都給殺了讓他們省心呢。
大周的騎兵們在草原上神出鬼沒,而且他們也不戀戰,一沾即走,讓遼國的各個部族疲于應對,充分體現了游擊戰的精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進”的戰略思想。
當然了這些騎兵也不光是掠奪糧食,有時候還會幫助遼人搶收糧食,走的時候還不亡放一把火,這天寒地凍的,糧食也需要取暖不是?至于這些糧食會不會燒成灰燼,那就不管他們的事了,畢竟只是做好事,又不是幫你解決困難,這點他們可是分的很清楚。
這個挨千刀的損主意自然不是馬晉提出來的,而是并州大都督蒙恬提議的,為的就是給遼地的部族予以重創,在本來就缺糧食的情況再加上一把火,省得這些部族吃飽了沒事干給他們找麻煩。
當然了,這個結果也是馬晉愿意看到的,至于什么仁德、憐憫之類的那是用在自己子民身上的,至于其他國家百姓的死活,誰又在乎呢?
不過這種事,心里想想可以,做也可以,嘴上是萬萬不能說的,誰讓他是天下人敬仰的“圣天子”呢,這種讓人戳脊梁骨的事,他又怎么會做呢,就是做了那也是臣子們蠱惑的,瞞著他做的,他這位圣天子永遠是寬仁愛民,悲天憫人的。
所以在蒙恬提出來的時候,馬晉是十分欣慰和驚訝的,這種深體圣心,又樂與背黑鍋的臣子可真是不多見啊。
要知道戰爭是殘酷的,除了勝負和利益,其他的都是無關緊要的,包括感情和人性,這些東西在戰爭中是最不值錢的。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這句話,馬晉可時時記在心里,提醒著自己。
人都是自私的,為了勝利,可以不擇手段,戰場上可沒有什么憐憫,什么同情,只有生或死,要怪只能怪他們為什么生在遼國,為什么站在大周敵對的一方,你要是大周的百姓不就什么事也沒有了嗎?
可以說大周的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打在了遼國的軟肋上,要是在以前他們沒糧了還可以去宋國轉一圈打打草谷,可現在南方已經被大周所控制,自然不可能再南下了,至于北邊,那里除了冰渣子,連顆牧草都看不到,就更別說糧食了,至于其他的北地諸國一個個比他們遼國還窮,根本指望不上。
如此以來大周的目的自然而然的就達到了,沒有了糧食,遼國各個部族自然是動彈不得,想跑跑不了,想打又不敢,大周騎兵威勢他們可是見識過了,一百的騎兵就能擊潰數千的部族軍。
要知道遼地的部族雖然不可計數,但大都是一些小部族,人口也不過數千上萬,人口達到十萬以上的幾乎沒有多少,如上八部那般人口達到數十萬的大部族整個遼國也才不過兩掌之數,如此一來又怎么會是大周的對手呢,到最后他們也只有一條路可走了,那就是投降大周,這也正是馬晉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