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中午,是星期六了,本來他可以回家去了,但是因為星期一來上學的時候,家里的媽媽給了他一張肉票,要他在星期日的早晨前去鎮上的肉店里憑這張肉票去買點肉回來。
因此,他就只好一個人在學校里住了一天。
這一天傍晚,他早早地吃了晚飯,在學校外面走了一圈,就回來睡覺了。可是,這個偌大的宿舍里面,其他的人都回家去了,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了。
當時正是十二三歲的高朝輝,在這樣的地方哪能睡得著。他就是閉著眼睛,心里在默默地想著,時間啊,你快點地過去吧。
可是,他越是心急,時間仿佛就過的越慢。
寢室外面樹林里的知了在不知疲勞的叫著,屋子里面,老鼠在不斷地打著架,發出一些叮呤當啷的聲音。
他還知道,自己睡著的這個地方,以前就是一個寺院。
他這樣想著,心里就感到一陣陣的害怕。雖然他不相信這些事情,但他總還是直感到害怕。就在這樣擔驚受怕的情況下,好不容易終于拐到了天色開始變化了。這時,高朝輝看到窗口出現了魚肚白,知道天色馬上就要亮了。
于是,他就起來了,整理好東西,就來到了鎮上的肉店里。那里,店門還緊緊地關著,他就站在那里等著。
不多一會兒的時間,前來買肉的人就多起來了,店門也就打開了。高朝輝買好了肉,也就趕緊回來了。
他走在回家的路上,廣播里正在播放著《紅燈記》里李鐵梅唱的“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
他們和爹爹都一樣,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很快的,兩年高中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這一天傍晚,高永照一家人正圍坐在桌子前面吃著飯,忽然闖進來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
“永照,你給俺評評理。哪有這樣的事情。他自己不努力,還罵人。”
那女的看上去也就二十七八歲的樣子,長的到還算周正,要模樣有模樣。就是說話的聲音有點兒粗聲粗氣的,一點兒沒有女人的韻味。
“哦。怎么回事?慢慢說。”高永照一邊吃著飯,一邊看著他們微笑著說道。
原來,這一男一女是一對夫妻。難得叫肖炳根,女的叫劉紅艷。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孩子。可就是這個男人養成了一種怪脾氣。
別人一天到晚勞動都來不及,他倒好,每天吃了飯就是睡覺,好吃懶做。可是,在剛結婚的時候,他還是好的,基本上天天參加勞動,但慢慢地就變成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了。
最后索性就是一天都不出去參加勞動了,整天就在家里這樣窩著,反倒要一個女人家來養活一個大老爺兒們了。
看到這樣,劉紅艷實在看不下去了,一戶人家中,哪有一個女人整天在外勞動,而一個大老爺兒們卻整天窩在家里的道理。于是就跟他說讓他去隊里參加生產勞動。
可是,任憑你就是磨破了嘴皮,盤干了唾液,他就是不開嘴,既不說去,也不說不去。就是照樣我行我素。
但他雖然這樣,到還有兩樣是好的,這就是不嫖不賭。雖說在當時“嫖”、“賭”這兩個字是兩根高壓電線,誰要是碰到它,就足足讓你粉身碎骨,遺臭萬年。
說不動他,劉紅艷也沒有什么辦法,就只好自己在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后,天天去隊里參加生產勞動。試圖盡量彌補上男人不參加勞動所造成的損失。
可是終究還是入不敷出,這幾年來就年年成了隊里的一個最大的倒掛戶。
什么叫倒掛戶呢?就是當時雖然天天參加勞動,但由于一些特殊的情況,致使一年勞動下來的工分折算后,還是抵不過生產隊里分配給他們家里的各種物資。
這樣一來,劉紅艷看著這個破殘不堪的家,真的就想甩手不干,離家而去了。可是,無奈身邊已經有了一個孩子,還正在嗷嗷待哺中。
為了孩子,她強忍了下來。
可是,哪知道在這兩三年當中,他竟然一天都不出去干活了。今天劉紅艷說了他一下,他竟然還動手打人了。
劉紅艷氣不過,就硬拉著他來讓高永照評理了。
其實,對于劉紅艷這樣的人家,高永照早就知道了,也在心里盤算著了,我們干社會主義,要的是共同富裕,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能落下任何一個人。
但這個富,不是完全的給予,不是在主人不勞動的情況下全部的給予。這就不符合黨的多勞多得,按勞計酬的原則了。
這個富是要在人家勞動的基礎上,讓人家得到盡可能多的勞動報酬,也就是勞動所得。
因此,對于像劉紅艷這樣的人家,到底該怎么處理,大隊里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思路。所以,一時之間也就無可奈何。
再加上他們夫妻之間鬧矛盾,本來就只是他們的家務事,作為一個外人也不好隨便插手。畢竟人家是夫妻,有些事也是不能公諸于眾的。
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對于他們的情況,除了補助以外,大隊里暫時還很有些望洋興嘆,愛莫能助。
這時候,高永照已經吃完了最后的一口飯,他用手抹了一下嘴巴后說道:“炳根啊炳根,你一個大老爺兒們。你讓我該怎么說你呢?”
可是,這肖炳根站在那里,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而站在他身邊的劉紅艷倒是氣得臉紅脖子粗,她那豐滿的胸脯都在急劇的起伏著。
看來她真是恨鐵不成鋼啊!
“一個大男人要一個女人來養你管你,你這臉上光彩嗎?你還好意思嗎?”高永照看著他說著,一邊遞給了他一根煙。
聽著高永照的話,他的臉上一陣白一陣紅的,似乎在心里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高永照見了,就笑著對劉紅艷說道:“紅艷,好了,現在回去吧。”
說著,他又轉過頭來看著肖炳根說道:“你啊,以后也得注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