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冷風把李彪吹醒。
他裹了裹軍攤子,發現周冰冰已經離開。
李彪旁邊有個小兵撐著手電還在寫信。小兵模樣很清秀,打著吊帶,十九歲左右,卻是個少尉士官生,看來是沒畢業的軍校學生。
“寫啥了,給老子摟一眼!”李彪一把扯過他的日記本看起來。
小兵嘿嘿一笑,鉆進被窩里說:“給我老爺子寫的家信。”
“北京口音?”李彪念叨著看起來。
......
父親:???我受傷了,右肩被小口徑啃了一口,您曾過說,老兵的驕傲就是縱橫交錯的傷痕。那我想我應該已經是個驕傲的老兵了。
我有些話不得不說給您聽。昨天我們團的仗打得很艱苦,敵人裝備精良。但是我們有什么?六輛96式,十輛86步戰車,一些士兵散落其中,坦克的老舊就不說了,士兵們頭戴著GK80鋼盔,大部分一手拿武器,一手不斷去扶著前后亂晃的鋼盔,老式彈夾袋,左肩右挎帆布包,右肩左挎手榴彈袋,右肩左挎水壺,腰間武裝帶一扎,腳穿膠鞋,腿口扎緊,手提81-1步徒步沖向敵陣地。
單兵裝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卻守系到戰場上一個最小單元“步兵”切身利益的大問題,毫不客氣的說,現在的我們單兵裝備連二戰時期美軍的單兵裝備都不如,當時美軍裝具已經實現了初步的整合化,而我們現在仍是分件單掛!
現在,91式單兵攜行具從根本上改變了解放軍單兵攜行的“分件單掛”、“繩捆帶綁”的落后方式,標志著我們單兵攜行具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不過,與國外同時期的單兵攜行具相比,91式單兵攜行具仍存在不少缺點,如:正面不能調節;扣環容易松動;水壺袋設計不合理,只要靠墻坐著或躺下就會硌腰,而且只能裝下老式水壺。而且對重量的分配沒有考慮人的身高,個子大的士兵經常被磨破肩頭潰瘍。
一般來說,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有防彈衣,有頭盔,從心理上來說就有一種安全感,就是說教育戰士,說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了保衛祖國而戰,這是從思想教育上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從物質上,你給他配備這么多先進的防護裝備以后,他心里就非常踏實,他敢打,敢勝的決心就更強。
但遺憾的是,我們僅僅能在特種部隊的頭上看到一些優秀頭盔,而廣大部隊還在頂著70年代的GK80頭盔!難道特種部隊的人命值錢,普通步兵的人命就不值錢嗎?!
再說說防彈衣,但還是那句話,就算再好的裝備,不大批列裝還是白搭!
我軍目前沒有裝備防彈衣,可能有兩個理由:第一是經濟因素,一件高性能防彈衣價格不菲;第二就是性能上的考慮,我們的防彈衣性能還是不過關。但是這樣的理由不能成為我軍不列裝防彈衣的借口。
我們不是強調“以人為本”嗎?我們不是強調“一切為打贏”嗎?
我們的防彈衣外銷價格為每件三千元人民幣,我們給主攻部隊每人配備一件還是能承受的吧?技術沒有達到最佳指標,可以退而求其次,再差的防彈衣,面對飛來的子彈總比血肉之軀強。戰爭實踐表明:武器裝備越是現代化,流彈及碎彈片的致傷率越高。
因此,即使我軍防彈衣性能有差距,也應當列裝,能為子弟兵能擋一發子彈,一個彈片也好!
再說說我們的軍鞋,對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父親來說,最熟悉的軍鞋恐怕就是解放鞋了,不少老兵至今仍對伴隨著他們度過戎馬生涯的解放鞋有著深深的感情。
一般來說配發部隊的作戰鞋應遵循幾個基本原則:必須能在特定環境下保護士兵的腳;必須簡易、耐用,而且易于供應;必須能保持雙腳干燥、暖和或涼爽;應保持腳和靴子之間的摩擦最少。這樣說來99鞋顯然不符合要求,99作訓鞋不防水,容易被水滲透,弄濕襪子和腳。此外,大批配發部隊的99低腰鞋容易崴腳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剩下的一些零散的單兵裝具就更差了,中國至今沒有配發戰術手電,而敵軍的L手電筒經過了實戰考驗已經相當成熟。中國的黃色武裝帶和牛皮手套與全身的迷彩不協調,影響整體的隱蔽水平,而且材料偏硬,不舒服,應該按照國際潮流改為尼龍制作。
我們用的81步刺刀功能單一,無法勝任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95步上配的仿美軍M9刺刀在軍中很受歡迎。單兵沒有配發指北針,美軍連單兵GPS都有了,這樣無法使落單的士兵判斷自己的位置。中國現在仍然再用65式防毒面具,其能否對現代新式毒氣有效不說,而且設計不合理,帶上后不能做劇烈運動,否則容易窒息。中國廣大步兵仍然沒有裝備瞄準鏡和榴彈發射器,這必然影響火力的發揮。
我軍長期以來片面強調人的因素,不重視人與裝備的完美結合,我軍的裝備設計也不注意人機工程,性能不好而且士兵使用的環境更差,早在二戰德國單兵裝備就很重視人機工程,比如德軍M35頭盔使用牛皮作為內襯保證士兵使用的舒適性,北歐地區的哨兵軍靴加有木制鞋底以防止寒氣從腳底侵入,M42型傘兵靴鞋底加有防震緩沖裝置以防在著陸當中傘兵受傷。
這些東西看起來不起眼,但實實在在關系到每一個士兵切身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戰爭結局。
死守南京,不能只是口號!
我們的陸軍何時才能不再痛?
此致軍禮!
兒:“小北京”敬上。
李彪黯然,沒有說話,把信還給小北京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