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縣令臉上說道:“誰說不是呢?這次實施新法,百姓都舉雙手贊成,張首輔是個干實事的人,先是對官場清理,接著又丈量土地,查明土地主人,那些隱瞞土地的要么上報,進行收稅,要么交公,重新分給農民,百姓們才能夠安心種糧,有了糧食便不會再四處漂泊,百姓也就能安居樂業。”劉超道:“我知道,這里面存在一些問題,我回去后秉報首輔,首輔必定想出法子整改。”兩人談論了很久。
第二日,劉超兩個隨從來到縣衙,縣令招待一番,劉超到別的地方去巡視。這一路過去,碰上各種問題,劉超仔細記在心里,做好記錄,以備回京向首輔匯報。到了張嶺府衙,和他會面后,張嶺也將一路巡視結果寫了奏折,和劉超奏折快馬加鞭送達京城。
張首輔看了奏折,甚是高興,稅法究竟怎樣,在最底層百姓中顯現出來,百姓覺得有利方便,當然會大受歡迎,這樣的改革就是成功的。張首輔琢磨稅法改革,需要在細節上還要體恤百姓,譬如,小李子家境困難,那么就應該有相應的政策關照,還有嚴厲打擊混抬物價,吸取民脂民膏的惡霸商販等措施,用諸多律法完善一條鞭法,使其能夠順利執行,為百姓為大明王朝創造生機。
然而張首輔最近還有別的事忙于應對,在改革路上艱難前行,卻總有各種阻擋,而他與皇上漸行漸遠,將兩人多年的矛盾沖突爆發。
皇上自從成婚后,起初與皇后關系親密,皇后是個中規中矩的人。她性情善良溫和,對兩位太后恭順有禮,兩太后都喜歡她,尤其是慈圣太后,覺得這個兒媳婦和自己貼心,所以平時兩人關系親密。
皇上看著母親喜歡皇后,也就順便做人情,說封皇后父親為永年伯,當時,李成梁立下赫赫戰功,聲名顯赫,張首輔早就想給他封爵位。這時,神宗受人點播,提出了將岳丈也封爵位的想法。
張先生本不想給王皇后父親王偉封爵位,因為王岳丈只是個錦衣衛千戶,未曾為大明社稷作出大貢獻,立過大功勞,憑什么就要封爵位?這讓戍守邊疆幾十載的將軍士兵如何看待?還有那些大臣言官怎會置若罔聞、不言不語?張首輔心底里不愿意,可是他不知道的事,這個餿主意就是他身邊的人出的。
此人是誰?他就是少言寡言、城府頗深的內閣次輔張四維。他是個沒有節操、一心只想往上爬的大臣。先前結交李偉,進了內閣,在張先生改革之時,他則暗通消息,走漏風聲,使得太后和父親關系緊張,他所有做事的出發點,都是鹽商本質:唯利是圖。
此時,張四維審時度勢,張居正在內閣說一不二,手下的呂調陽、張四維兩位次輔,就和擺設一樣,干著零七碎八的事,呂調陽性格溫和,年歲大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張四維年輕,他的確有過人才華,飽讀詩書,博古通今,生來個性又極強,所以,遇到現在狀況,張四維怎能忍下去?再說張居正實行京察,清賬土地。的一條鞭法,在他眼里就是倒行逆施,得罪大多權貴階層,這在官場如何混下去?所以他早已經心懷不滿,打算另謀出路,在神宗身上下功夫。
因為他清楚,皇上遲早要親政,那就要提前和皇上培養感情,與皇帝保持良好關系,要設身處地為皇上考慮,投其所好,摸中皇上心思,為皇上分憂解難,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權利頂峰。
張四維嘗到了和外戚權貴結交的甜頭,作為政治投機的階梯,他自然和王皇后父親交往日益親密。當他和王皇后父親王偉把酒言歡時,他對王偉說:“國丈,你女兒如今做了皇后,你們娘家也應該得到爵位,以此提高身份,若是還是原來官位,只怕別人以后會輕視于皇后。”
王偉想想說道:“張大人說的對,以后宮里議論,說我女兒出自錦衣衛千戶,身份不高貴,在宮里自然不能服眾,倒讓我女兒難做人!”張四維眼神狡詐,嘴上掛著笑容道:“這件事好辦,我回去后立即給皇上寫封奏折,言辭達意,皇上看了肯定會考慮。”兩人又喝酒談天,拉近了關系。
張四維不可能寫奏折,他知道張首輔的厲害,所以不可能和首輔對著干。這種跳梁小丑,早已用盡心思和皇上身邊的張鯨搭上關系,來往密切,他給張鯨遞話,說請皇上封王偉爵位。張鯨在馮保手下當差,可是,他早想擺脫馮保的管制,所以跟在皇上身邊,一心諂媚攀附,頗得皇上寵信。
這一日皇上在御花園散步,讓太監去找皇后陪著,太監回來后說,皇后到慈寧宮去了。張鯨瞅準時機,對皇上道:“皇上,新皇后賢淑端正,謙恭有禮,兩位太后很是喜歡,據小的觀察,慈圣太后更加親近,只是小的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皇上來了興致,大聲說道:“講!在朕面前還要扭扭捏捏,賣關子么?”張鯨道:“自古宮中皇后、妃子地位,全憑看娘家尊貴決定,皇后娘娘在宮中深得人心,可是皇后娘娘的父親,只是個錦衣衛千戶,爵位不高,地位不尊,以后怕是很難壓住眾妃,所以,皇上應該考慮給皇后父親爵位,這樣宵小之輩便不敢妄自尊大,小瞧皇上、皇后。”
皇上聽了道:“你說的也有道理,可是現在岳丈沒有寸功,就這樣封了爵位,那些大臣們又有話說!”張鯨將早已想好的主意說出來:“聽說過些時日,皇上要封爵位給李成梁,順帶著將國丈王偉也封了,他們要問緣由,就說皇后對兩位太后恭順照顧,按照太后的意思封爵位。”皇上一拍大腿道:“此主意甚好,朕就這么辦。”
過些日子,張首輔提出李成梁要封爵位,皇上借機說出封王偉之事。張首輔沉吟一會,說道:“皇上要封國丈爵位,臣無可厚非,只是這個爵位只能國丈擁有,以后沒有承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