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書房中,各懷心事的人們滿面笑容,恭維奉承的話總會說盡,出征大盛與賑濟災荒都有了進展,還是早點退下,免得再生事端。
見下面無人再說話,華宸國王正想叫散,隱約聽見書房外傳來一陣怒斥,“狗奴才,把本王好容易得來的寶貝就這樣糟蹋了,要不是在宮里,本王現在就扒了你的皮!”
屋內眾人嚇得臉色煞白,一聽就是永安王徐凌在外面發火,這是什么地方,居然就敢在這里罵隨從,要是換成其他人,簡直就是嫌命長啊!
華宸國王笑著搖搖頭,不知徐凌今日又拿什么東西來顯擺,聽上去應該是身邊人出了岔子。
徐凌與他少年相交,雖然不喜讀書,但對武藝騎射非常癡迷,也是華宸國第二位異姓王,足以說明軍功等身。
打小見了先生就頭疼的徐凌,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好像忽然轉了性,不但將翰林請到王府講學,還四下搜羅名家字畫。
他領兵打仗是把好手,可到了這種文雅的事就是外行,前些年沒少被人騙過銀子。
這位永安王還很偏執,只要是入了眼的東西,門人清客都勸不住,急了就說管它是贗品還是真品,本王看上了就是好東西……
隨著時間推移,好東西見多了,銀子也花夠了,漸漸再沒聽人議論過永安王的眼力。
殿上一片寂靜,誰都知道大王與徐凌的交情,還是閉嘴的好。
內監王喜看到大王的眼色,忙出門相迎,不多時,余怒未消的徐凌大步進入書房內,正要倒身下拜,王喜慌忙攙住,“永安王,大王賜您免禮了!”
華宸國王笑著走出御書案,拍拍徐凌的肩道:“好些日子不進宮來,今日這是怎么了?什么事能把永安王氣成這樣。”
“大王,老臣尋了數月,好容易弄到這個好東西,韓山這個殺才,原來看他伶俐,才讓他小心護著,本想請大王和各位大人共賞,現在生生給毀了!”
“還不進來!”
徐凌威懾十足的聲音剛落,一個衣裳沾濕、臉色煞白的年輕隨從出現在門口,只見他手捧一副有些散亂的卷軸,哆哆嗦嗦抬腳去邁門坎,差點又絆個踉蹌。
徐凌側過臉不忍再看他的狼狽樣,“把畫展開吧,反正已經毀了,老夫的臉今日都被你丟盡了!”
王喜帶著內監在當地擺好一個條案,見韓山已經嚇得肢體不協調,都是服侍人的奴婢,他很能體諒韓山現在的驚恐,幫著他慢慢將卷軸在案上展開。
隨著畫卷緩緩鋪展,有人不禁發出驚嘆,“這不是前朝逍遙子的秋韻圖嗎!這可是失蹤已經的珍品……”
聽到這話,其他人瞬間圍攏,連華宸國王都凝神低頭去看。
雖然林昭與徐凌也曾有過意氣相投,不知從何時起,兩人漸行漸遠,對徐凌近年來的改弦更張,林昭一直頗有微詞,附庸風雅的評價最早便是出自他口。
原本站在遠處冷眼相看的林昭聽到“秋韻圖”三個字,饒是久經沙場、歷練宦海,也沒有掩住吃驚的神情。
林昭雖然是軍功出身,當年也時常與三兩知己唱酬,弄些丹青筆墨,造詣雖不及華宸國王,但與徐凌相比,就是云泥之別。
許是“秋韻圖”名頭太大,林昭居然也往人群擠,周圍人見他來了,慌忙讓開一片空處,林昭低下頭去端詳,越看臉色越差。
逍遙子以工筆山水著稱,用筆細膩、布局錯落有致,擅長運用留白。
眼前這幅畫是掉在了雨地中,大半幅已經被雨水浸染,又和另外半邊沓在一起,情況可想而知,應該是韓山手忙腳亂去搶救,還被扯出兩道裂口,永安王大動肝火也在情理之中。
就在眾人嘖嘖稱奇之時,姚軒用手在圖上輕輕劃過,在一處點了點,含蓄地道:“這里要是少畫一片卷云,應該意境更妙!”
華宸國王原本很是欣喜,徐凌現在真的長進了,尋來的東西越來越靠譜,還盤算向他討來賞玩幾日,經姚軒這一提點,再仔細品品,好像有些道理,頓時心中明了。
周圍人咂摸著姚軒的意思,又不敢互相討論,就是幅畫而已,犯不上把永安王得罪了。
雖然姚軒已經活成了不問世事的老神仙,但徐凌一向對他還是很客氣,聽到姚軒的評價,徐凌認真看了看,“我看這片云妙得很,要不那塊地方空蕩蕩的……”
華宸國王清清嗓子,“兩位愛卿的看法都有道理,逍遙子已是故人,也不能去向他老人家討教,只是可惜了這幅珍品,王喜……”
“大王有何吩咐!”
“傳我的話,找宮里最好的工匠,務必把這幅畫復原,不要糟蹋了好東西!”
他又轉向徐凌安撫道:“你也不必跟個奴婢生氣,眼下扒了他的皮,畫已然這樣了,孤王這里可是有華宸最好的工匠,保證給你修復到原來的樣子,只是要耐心等一等了。”
徐凌難得入宮一趟,自然少不得留下來一敘。
林昭心中一陣陣怒意翻涌,張興信誓旦旦,說他下血本要讓柳林就范,居然拿幅贗品糊弄人,現在看來就是被柳林將計就計,一開口就要五萬石捐糧,幸虧張興只向義倉捐了兩批,就這已經讓李霖立了功勞。
還有張興派去翠屏山那些蠢貨,明知天干物燥、山風輒起,還敢亂生火,出了事都跑的無影無蹤,糧庫燒了事小,關鍵是后續一系列反應。
大王下令三個月內禁止糧食運離都城地界,就算柳林還會七成價賣常平倉的糧,張興也沒有地方去倒騰中轉。
據他當初保證,先用秋韻圖拿住柳林,再借李爍名頭去壓,只要能買到常平倉的糧,經過翠屏山糧庫重新裝袋,再將糧食悄悄運往華宸各地,翻一倍也能賺不少。
災荒初起時,張興為首的糧商已經開始四處收糧,都城附近的糧庫早已塞滿,這里面也有李爍和林昭參的股,雖然華宸國缺糧,但現在的都城其實糧食足夠,只是絕大部分都在糧商手中!
最近這些時日,常平倉放糧平穩有序,百姓也不再為吃飯發愁,他們并不知道國庫余糧日漸短缺,可各大糧鋪的價格依然堅挺,哪怕每日賣不出幾斗米,仿佛在與誰比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