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若是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于句之前后記‘“”’;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記‘()’;又于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這是19世紀后期,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所著的《歐美環游記》中,介紹西洋的標點符號的一段文字。 他也是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人。
晚清時期,西風之東漸越來越甚,西文也為中國知識分子越來越熟悉,其標點符號之方便,也時時刺激著大家的改革熱情。
1897年,有個姓王的東莞人,取中國原有的“圈”和“點”,及西文中的“句讀勾勒”,草擬了10種標點符號。由于合乎實用而有人接受,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著名教授、作家均表歡迎并應用。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批準了由北大六教授聯名提出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方案》。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誕生,成了語言文化發展史上值得記錄的一筆。
尤其是“五四”運動以后,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革命先驅們在發展和推廣使用標點符號中起了重大作用。
在中國古代文書中,一般不加標點符號,而是通過語感、語氣助詞、語法結構等斷句,經常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
例如清代詩人趙恬養《增訂解人頤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句,就有七種解釋方法。古代中文無通用的標點符號,直到19世紀開始使用“!弊鳛閿嗑,其他的標點符號還未涉及。
事實上,中國古代也有標點符號,只不過這些符號沒有統一的標準罷了,也與后世通用的標點符號不盡相同。
“李公、賢妹,你們覺得我這個想法,若是應用到文章中,怎樣?”
王松本來是想讓李若虛、郭永幾個一起跟他商討一下,看這個初級國學的入門教材如何編,想不到黃馨恰巧過來,非要加入進來。
自從黃馨在這大名府呆下以后,黃家所有的北地生意,便都由她打理。
黃師舜的這個大名府“辦事處”,由于黃師舜南下,帶走了大量的玻璃和瓷器制品,也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目前并沒有太多的生意往來。黃馨也沒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于是便經常的來王松這“串門子”,探討詩詞,談古論金,妥妥的“迷妹”一枚。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位千嬌百媚、彬彬有禮的福建女子對王松頗有興趣,眾人也樂得其成,也使得黃馨在宣撫司衙門出入頻繁,來去無礙。
自家相公都不反對,他們這些下人又憑什么去做礙眼的大蘿卜。
在這份新編的初級國文教材中,王松想要把后世的標點符號應用到文章段落教學中去。他把張德彝的備注稍微改了一下,以便和自己后世語文課程所學的一樣。
中華原來并沒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中華自戰國使用標點符號,宋元明時期標點符號的使用進入成熟期,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存在嚴重的多號一用,一號多用現象,還有很多鈔刻本不用或很少用標點符號。
中華標點符號的正式完善與廣泛使用,不過百年的歷史,而且是“土洋結合”的產物。我們老祖宗最早的書面語言基本是沒有標點符號的。
王松后世受過義務教育、并讀了高等教育,因此對流行的漢語拼音是熟諳于心。24個韻母和23個聲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一二三四、四個聲調,都是熟的不能再熟。并且使得拉丁字母和漢語拼音完美結合。
“相公,這應用起來倒是十分順手,說起文章來也是抑揚頓挫,頗有味道,這倒是文章上一個非常不錯的填補。只不過,如此一來,恐怕會引起士林的不安啊。”
李若虛讀了一段加了標點符號的《桃花源記》,果然是讀起來毫不費力,直白易懂,頗有融會貫通之感。
“此標點符號若是可以直接在學堂中使用,過上三五年,就不會再有人反對。若是能裝頁成書販賣,必定頗受歡迎,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學富五車。”
黃馨輕言輕語地說道,心里卻對王松的這套文章新規則十分震驚, “迷妹”的眼神也更加炙熱。
江南、兩浙、福建都是人口眾多、富裕繁華之地,這若是率先印刷一批帶有標點符號的書籍,拿到江南銷售,必定可以大賣。
“相公,我覺得這里面有一些詩詞歌賦的位置可以調一下。比如這個《歸去來兮》應該往后,放到第三冊的教材以后。而這個《觀刈麥》則是應該放在前面一或二冊!
聽到李若虛的言語,郭永也是點點頭道:“如今金人南下,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在這國難當頭之際,喚起百姓的反抗意識,多放入一些愛國篇章,似乎要更恰當一些!
黃馨笑道:“說到愛國篇章,相公的《滿江紅》、《破陣子》,都是足可以名垂千古的佳作。舉賢不避親,這幾篇詩詞加進去,無可厚非,也頗能服眾。”
李若虛頷首道:“這套國文教材,愛國主義和忠孝俠義必須要大行其道。我大宋重文抑武,民間血氣全失,此乃君子六藝之憾缺,必當重拾尚武、習武、重武之道,方能保我大宋江山永固!
王松暗暗點頭。就像后世的島國軍國主義一樣。要想強大,民眾要有健全的體魄,士卒要尚武不懼死亡。
至于教育,自然也要輔以軍事訓練,旨在發揚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
“儒家舍生取義,以民為本。這標點符號一出,相公想要愚民,搞一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恐怕就難上加難了!
黃馨巧笑嫣然,眼波流轉,心里說不出的愛慕。
“賢妹,你說笑了。我又不是天下之主,怕什么“以民為本”。倒是那些個居心叵測的帝王政客,他們心里該惴惴不安了!
“政客……”
李若虛臉上又紅了一下,苦笑了起來。
“相公,你這詞語用的好,不會是在說在下吧?”
眾人跟著笑了起來,人人看著王松,目光中多了一層意思。
一句“天下之主”,可是讓堂中的眾人心思各異。忠義軍兵強馬壯,勢不可當,中原鹿正肥,問鼎天下,遙遙可期。
“相公,你這“數學”教材上的數字,好像很是新奇,一些大食的客商好像用過。”
黃馨拿起了數學課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李若虛也是搖頭道:“這數字的用法倒是見過,用起來確實十分簡便。此字是從大食傳入,王相公真是博覽群書,見多識廣,下官佩服之至!
王松臉上一紅,尬笑道:“吸收外來文化,博采眾家之長,也是我中華美德之一,這叫拿來主義。”
數學上,王松在??九章算術??的基礎上,加以改良,而在數字上,則是引用進了阿拉伯數字。
阿拉伯數字傳入華夏,大約是13到14世紀,現在還沒有傳入。歷史上,阿拉伯數字在中華一直沒有得到及時的推廣運用。直到后世的20世紀初,阿拉伯數字才在中華才開始慢慢使用。
阿拉伯數字在后世,那自然是無處不見,各門學科中,阿拉伯數字出現的頻率可謂極高了。
眾人都覺得新穎,卻也提不出反對的意見來。只因這阿拉伯數字運用書寫起來十分簡便,比起漢字來,不知方便許多。
《九章算術》的內容十分豐富,全書采用問題集的形式,收有246個與生產、生活實踐有聯系的應用問題,其中每道題有問有答、有術,即解題的步驟。這些問題依照性質和解法分別隸屬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及勾股。
王松則是根據自己后世所知道的加減乘除,乘法口訣,混合運算,分數,百分數等,開始編寫教材。
再就是整數和小數,正數和負數,方程;各個圖形的面積,周長,體積等。然后再加上坐標系,象限,勾股定理,函數等。
此外,王松還畫了一副粗略的世界地圖和華夏地圖,對中華的河流山川、地域特點、以及世界各大洲、大洋的地理概況,做了一個粗略的介紹,算是一本簡略的世界地理教材。
王松沉默了一下,朗聲道:“這套教材集思廣益,矯正后就可裝冊成書。不過,在這套國學教材的前言部分,本官想寫一篇寄首語,以激勵學生用心讀書,振興國家!
雖然他是學化學出身,可是基于此時的基礎條件,他實在不敢編出一本“化學”教材來。
只因為誰都知道,化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沒有實驗器材,尤其是沒有實驗藥品和試劑,化學課就是名存實亡。
他倒是可以在數學課本中加入一些基本的物理化學知識,以便引起學生的興趣,慢慢探索,希望將來會有驚喜。
黃馨奇道:“不知王相公準備寫什么,詩詞還是歌賦,作為國學的前言?”
王松看看房中諸人,正色道:“不是詩詞,也不是韻文、駢文,可以說是一篇散文,乃是為我千千萬萬的中華少年所做,篇名為??少年中國說??!
不用說,他又一次又要剽竊了。
王松在紙上慢慢寫了起來,李若虛等人在一旁仔細觀看,黃馨則是看著看著,慢慢讀了起來: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
很快,李若虛也跟著讀了起來。
“……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v有千古,橫有八荒……”
郭永看的慷慨激昂、血脈噴張,胸膛里的心臟像是要跳出來。
“若是我大宋能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吾死亦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