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喪期未過,朝堂之上便掀起了另外一起波浪,位于周朝邊陲的一個小國烏蒙國派遣使者來往,但因未用通行令,擅自闖入周朝領地。此事一經(jīng)上報,滿朝文武鬧哄了天。武官主動出擊,文官主張不輕舉妄動。
鳴鳴雖然聰慧,但登基時間不長,許多事都未曾經(jīng)歷過,在事情的處理上,更需要慎重考慮。
武官為首則說:“皇上,以微臣所見,他們這是膽子肥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我周朝泱泱大國,難道還怕他烏蒙國個邊陲小國不成!”
文官為首則說:“皇上,我周朝雖國力強盛,但行軍打仗勞民傷財,是為下策,況且若是傳到他國耳中,豈不是成了我們壓榨小國。”
眼看兩邊要爭吵起來了,鳴鳴趕緊制止了這場斗爭,決定先聽聽徐太傅得意見,太傅是他老師,他從政的許多方面都是從太傅這里學習到的。
更多的原因是,徐太傅并未參入此次爭儀,想來一定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他想聽聽看老師的想法。
“徐太傅,你怎么看?”鳴鳴將話語引向一旁的徐太傅。
未曾想到會被提及的徐太傅出列,緩緩說道:“事出必有因,依微臣之諫,不如先了解事出原因再做打算,若他們真是要引起戰(zhàn)爭,我朝再動手也不遲。”
“朕覺得此舉甚好,眾卿家覺得如何?”鳴鳴也覺得這是當下最好的解決方法,不但能穩(wěn)住文臣,亦能穩(wěn)住武將。
皇上都這么說了,文武百官哪里還敢多說,紛紛符合道:“臣等謹遵圣諭。”
次日便聽侍衛(wèi)來報,那位使者請求入宮。鳴鳴準了,畢竟此人是打著一國使者的名號前來。于是準備早朝過后,同文物百官一同接見這位使者。
早朝過后,文武百官,對于早朝結(jié)束,陛下卻遲遲不下早朝的事情議論紛紛。
“昨日眾愛卿提到烏蒙國使者之事,今日朕收到使者入宮請求,想與眾愛卿一同商議此事。”見朝堂之上人心惶惶,鳴鳴給他們下了一劑定心針。
“宣烏蒙國使者覲見。”太監(jiān)高昂的聲音向外傳出。
不一會便有幾位身著異國服飾的走向殿來,看穿著打扮,想必在烏蒙國也是地位不低。
“烏蒙國使者拜見周朝皇帝。”幾人彎腰右手貼近胸口,向鳴鳴行了個烏蒙國的大禮。
這一點讓鳴鳴看出了些端倪,以往烏蒙國使者來也都是從周朝的禮數(shù),行跪拜之禮,但這次恐怕別有用心。
朝堂文武百官有些坐不住,尤其是武官,對于烏蒙國使者的無禮的行為,恨不得上去打一架。
“大膽……”一旁的太監(jiān)剛準備呵斥,被鳴鳴制止了。
鳴鳴雖然年紀不大,但已有一副帝王之樣,面色淡然地問道:“不知烏蒙國使者遠道而來,所謂何事。”
“我朝內(nèi)亂,我代替烏蒙國向周朝求助。若皇上不同意,我等便不起來。”說完,幾名使者紛紛單膝跪下。
滿朝文武皆驚異萬分,沒想到這烏蒙國使者來此是為這事,在這件事情文武百官的想法皆有不同,朝堂之上一片混亂。
一品官員各持看法,有人認為不該干預此事,有的認為應該做個順水人情,有的人覺得趁亂打擊。一鳴面的能力和經(jīng)驗完全沒有辦法解決這件事情。
加上幾位使者長跪不起,讓鳴鳴有些難以處置,只好讓一旁的太監(jiān)去請示自己的父皇。
太監(jiān)稟報李春霆時,他正和顧子柒在書房找書,見太監(jiān)來了也只問了句:“何事?”
太監(jiān)將今日朝堂之上發(fā)生的種種事情上報后,他便不聞不問,繼續(xù)做著自己的事。
見李春霆不聞不問,太監(jiān)等的也有些急了:“斗膽請?zhí)匣式o奴才個話,奴才好回去告訴皇上。”
李春霆也覺得拖下去不好,于是說了句:“告訴他,自己解決。”
太監(jiān)得到回復后立刻回去復命。
顧子柒從書隊里探出頭:“你這父皇當?shù)囊舱鎵蚝菪牡模@可是你親兒子。”
李春霆毫不在意的回道:“方法都是試出來的,不逼他怎么能行?為君者,自己不想辦法,就想直接讓我?guī)停繘r且你要是真這么覺得,剛才就該阻止我了。”
顧子柒無奈,真是,說不過這個男人。
太監(jiān)趕會朝堂時,鳴鳴已經(jīng)大概摸清每位大臣的心思,當太監(jiān)告訴他李春霆讓他自己想辦法時,他就只能試著用自己的思路解決。
“烏蒙使者暫且去驛館住下,至于其他事宜,朕還要考慮一番。”見地上跪著的烏蒙使者還要說些什么,鳴鳴毫不客氣地說:“若你堅持跪下,那這件事情,朕不幫也罷。”
文武百官看不出鳴鳴的心思,但皇上尚且年幼,需要慢慢的栽培,所以依舊遵從了他的想法。
更何況,看著那幾位無禮的使者不如意的離開,讓他們的心情舒爽了不少。
使者只能不甘心的退下,并且恭順地說:“多謝周朝皇帝。”
使者一走,太監(jiān)便喊道:“退朝。”
文武百官一走,鳴鳴便詢問徐太傅的看法,徐太傅認為不參與為好。
鳴鳴思索后,覺得這雖是一種方法,卻并不是一種良策,。這次到來的使者更種種行為過于怪異,于是暗中派人去調(diào)查。
他所派去的人,快馬加鞭趕到烏蒙國境內(nèi),不到兩日便飛鴿傳書回來,烏蒙內(nèi)亂,二王子聯(lián)合王后謀害大王,試圖篡奪大王子的繼承權。
看來這使者來的原因的確是因為內(nèi)亂,可為什么做出來的種種行為并不像是要求人?
幫還是不幫?若是不幫,二王子繼承皇位,未必不會有其他的念頭,邊陲之間的小摩擦不會減少。
如此說來,他若是幫大王子穩(wěn)住繼承權。大王子必定會感激他,自此邊陲至少會安定不少,邊陲的百姓也能免去一部分的戰(zhàn)爭之憂。
所以權衡利弊,幫助大王子,是他所認為的上策。帝王之道,不只是要聽從忠臣的諫言,更要有自己處理方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