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隨口道,“不過是為了收復建成余黨舊臣的心而已。”
馬周聽李恪說完,看著他笑而不語。
李恪奇道,“賓王,難道其中另有目的?”
這時,許敬宗卻道,“無他,平衡爾。”
李恪疑惑,“平衡?”
馬周解釋道,“殿下,如今的東宮和漢王府強勢,衛王府勢單力薄,此時正值組建新軍之際,如果不搞好殿下,衛王和太子之間的平衡關系,又如何分配新軍中各方的勢力呢?”
李恪還是不明白,有點茫然,“組建新軍,父皇已經下旨讓大家寫條陳,推薦人才,怎么能把三方的勢力牽扯進去呢?”
許敬宗笑道,“殿下,組建新軍,朝廷推舉人才,難道背后就沒有各方的實力在支持嗎?
遠的不說,就拿我們漢王府來說,如果支持蘇定方,那些親近殿下的朝臣即使不支持,也不會反對。”
許敬宗如此一說,李恪終于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
王珪、杜淹和韋挺都是建成身邊的舊臣,而且三人關系極好。
現在,三人中有兩個已經有官職在身,他們就可以有舉薦的權利。
再者,王珪又是李泰的老師,只要李泰有能力讓王珪為自己所用,有王珪和杜淹的支持,再加上朝中一些以前跟三人親近的人,李泰的勢力也就會有所暴漲,足以抗衡東宮還有他的漢王府。
但是,李恪突然又眉頭微蹙,半響不語。
因為,如果真的這樣,那不就意味著李世民已經知道了他們幾人都在暗中培植勢力,都在為儲位做斗爭嗎?
要真是這樣,今后的日子可不好過,自己做事要小心才是。
然而,李恪又想到,李世民是不支持自己的兒子為了太子的位置你爭我奪,所以,他為什么要扶植李泰在朝中的勢力呢?
這和前面他的想法不是自相矛盾嗎?
想到這里,李恪感覺思緒很亂,捋不清頭緒。
馬周知道李恪想什么,沉吟片刻后道,“殿下,自古君王,沒有一個帝王不是在皇子和大臣中尋找平衡,皇上也不例外。
雖然,皇上不喜歡殿下、衛王和太子等人為了儲位而你爭我奪,但他更不希望你們任何一方的勢力太過龐大。
所以,皇上才會讓你們三方的實力達到一個平衡,只有如此,朝堂上才會不至于出現某一方能左右朝局的形式出現。
因此,皇上如此做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殿下也不必擔憂。”
“恩。”
聽到馬周的解釋,李恪再一細想,覺得馬周的話很對。
李世民扶植李泰在朝政的勢力,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是不希望他們任何一方的勢力太過龐大而左右朝局,才會未雨綢繆,如此行事。
“可是——”李恪沉吟道,“就一個王珪和一個杜淹,能達到你說的那種效果嗎?”
“殿下,你可能對王珪此人不太了解,所以才會如此想。”
馬周笑道,“其實,王珪的背景并非只是建成舊臣那么簡單。”
“噢?”
李恪驚訝道。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縣人氏,出自太原王氏的高門。
而他個性雅澹,少嗜欲,而且志量沉深,能安于貧賤,體道履正,交不茍合深得世人贊譽。
開皇十三年,王珪應詔進入秘書內省校定群書,為太常治禮郎。
大業十三年,高祖自太原攻入關中,擁立楊侑為帝,自為大丞相王珪為丞相府司錄王珪。
后來李高祖稱帝,隱太子建成被冊為太子,王珪累升為太子中允,成為隱太子身邊的重臣。”
許敬宗慢慢的將王珪的履歷道了出來。
李恪詳細的聽完許敬宗的介紹,終于知道了王珪為什么會如此受到李世民的重用。
除了他的才能,除了籠絡建成舊臣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王珪出自太原王氏高門,是關隴世家大族中的子弟,這也是在變相的籠絡氏族。
因為,如今的大唐正需要一個安穩的,可以發展經濟的環境,而世家大族的態度在這當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想到此處,李恪心里豁然開朗,一些不明白的事情都清晰了起來,心中的擔憂一掃而光。
而馬周和許敬宗兩人看到李恪明白了其中的關系,也是相互一視,微笑不語。
他們該做的都已經做了,就看李恪該怎么對待這件事情了。
沉思片刻后,李恪笑道,“此事跟本王倒是沒什么關系,我們也無需理他,賓王和延族可有興趣到本王書房跟本王對弈一局?”
兩人見李恪心中的疑惑解除,興致大增,也不掃他的興,笑道,“敢不從命。”
......唐朝官員的辦事效率就是高,在李世民下旨讓大家寫關于新軍的陳條和推薦人才之后。
四天的時間,李世民的玉案上已擺了一沓通過三省和兵部選出的認為可取的一些建議的陳條。
李世民逐個翻閱每一份奏章,看完之后都是搖頭不語。
這些奏章不是言辭華麗缺少實踐經驗的書生之談,就是狂妄自大,不了解突厥真正實力的狂妄之之辭。
很少能從自身的兵種和對方的實力來分析給出實質性的建議。
李世民越翻越是氣氛惱怒,別說是一些文臣,就是朝中很多武將也對突厥抱著不屑的態度。
除了李靖,李績等少有的幾個人之外,其他人都認為大唐現有的軍隊就可以跟突厥進行一場大戰,他們認為突厥軍隊人數少,只要分散他們的騎兵,逐個擊破就可以完勝突厥。
李世民在看到這些奏章的時候,心里突然生出一股無以言表的傷感。
也許,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真的老了,雖然他們的人沒有老,但是他們的心都已經老了,已經不復當年的勇猛和堅強了。
想到這里,李世民低頭沉吟不語,半響,他終于做出了一個決定,“是時候著手培養一批年輕的將領了,也該讓大唐軍隊換換新鮮的血液了。”
李世民如此想著,又搖了搖頭,繼續翻閱案幾上的奏章。
就在此時,王德突然稟報道,“皇上,漢王殿下求見。”
“李恪?”
李世民重復道,“讓他進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