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過去,秋天也只剩下一個小尾巴,天氣慢慢的涼了。
申不害跟撿來已經成了真正的忘年之交,他已經徹底不再去想“能與星星語”的仲叔為何存在那么多的神奇,因為撿來不僅把啥子鄭字,齊字,魏字,楚字等等識了個七七八八,還可以跟他縱論各種典籍,見解往往還由表及里,非常精辟。
本來就是自學成才的不害與人交往時更敬重才華,從來就不是特別在意出身。所以,現在跟撿來真是無話不談。
“仲叔,不害才學總算尚可,濟世之心拳拳,為何就總不得仕呢?”
“嗯——那我先問申子一句:天下現有百家,申子覺得自己所學屬于哪家呢?”
“這個嘛。。。算是法家吧。”
“既然算是法家,為何不師從齊國的慎子慎道先生呢?”
“仲叔問得有點意思啊——先不說不害跟慎子的師徒問題,不害覺得慎子的理論過于偏重理想化的研究,大多脫離現實!真用起來怕是不如不害的方略哩。”
“撿來相信申子的評斷,但各國君主并不知道這一點啊!不是嗎?”
“有道理,有道理啊!但既然身為君主,難道不該量才使用么?”
“申子說了“量”字。既然要“量”,那就必須有“尺”。申子又說自己是法家,量“法家才子”的尺不該是慎子么?!這個可是跟慎子的理論合不合乎現實毫無關系。而申子既沒有師從慎子,又沒有慎子的薦書,在君主那里也就不用量啦。”
“那不害不說是哪一家呢?”
“無尺,那就更不用量啦!見不見你就全憑當時的心情了。”
“暈倒!難怪不害老是投書而不得見啊。”
“申子,撿來要是說這些君主的行為可以理解,你會如何看呢?”
“可以理解?!請仲叔說個理由吧。”
“如果申子跟撿來沒有見過面時,撿來于路上攔住申子說:我可以救萬民于水災。不害會有什么反應呢?怕是會揮袖掌撿來的嘴吧?”
“嗯——?如果我肯。。。還是不用如果了,我不會信,也不肯讓你試的。”
“所以,君主們的選擇合乎常理,行為當然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這讓不害還真的無話可說哩!”
“這下再回到申子的第一個問題,答案就很清楚了。有才學只是滿足了一個條件,還需要一個可以“量才”的鑰匙,得到展現才華的機會。最后才可能施展才華,建立功勛。撿來認為申子目前只具有第一個條件,所以入仕才這么艱難!”
“如是矣!仲叔點明了關節呀。唉——難道真才實學非得屈從這世俗的觀念?!”
“撿來到不認為是屈從!路途上的辛酸和艱苦應該叫做:犧牲!世間一切事物都是逐步向前發展,有良法可以促進社會發展,就該竭盡全力爭取施行良法的辦法。若只是高談闊論,是不是良法又有何意義?!撿來認為:能走過去的,才叫路!”
“彩!”門口傳來一聲高呼,接著響起了清脆的掌聲。“還未到靠山村,就聽別村的人講天賜仲叔恩澤萬民,可與星星語,說話的人一定就是了!”
不害聽到這熟悉的口音,立即起身沖出了屋門。
“鞅,鞅啊——不害思念兄久矣!”
“不害兄,一別經年,兄更加豐神俊秀哪——”
兩人相互拉住衣袖,轉了個團團圈。牽琚共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仲叔,這位是不害的摯友,衛國士子,鞅!”
“鞅子,撿來有禮了。”
撿來一邊鞠躬行禮,一邊打量著眼前這個白袍青年。看到他明亮的眼睛熱烈而深邃,心里暗道,你就該是這個樣子!
聽申不害說去衛國見朋友,就想到應該是你。
既然在這么偏僻的地方都能跟你遇上,我,撿來,會影響你的宿命么?!
“仲叔,鞅有禮了。一路之上,仲叔之名已經如雷貫耳,剛才又聽見仲叔妙語,鞅覺得實在是幸運呀。”
“哎呀呀,先進屋嘛,咱們進屋繼續論道。”
“好,我這客當然隨主便。不害兄請,仲叔請!”
“鞅子請!”
“僮子,能找到鞅兄,有功!你就自己歇息,鷹叔安排得有人照顧為師哩。”
“遵師命!”不害的書僮樂顛顛的自去歇息了。
“鞅兄,不害跟仲叔已是朋友,坐而論道是無拘無束的哈。”
“當然,當然。鞅還想聆聽兩位繼續剛才的論題哩。”
“謝鞅子不嫌撿來冒昧!如有不當之言,請鞅子海涵。”
“仲叔客氣了。”
“仲叔剛才言:能走過去的,才叫路。不害覺得意味深長呀,想請仲叔深入議論也。”
“好。撿來認為,良法有兩個層面。一,我們自己認定是良法。二,施行之后驗證確實是良法。就如撿來做蕨粑救人之事,不害兄也認為空口無憑時是難以相信的,而我堅定的認為自己的是良法,是可行的良法。”
撿來看了看申不害與衛鞅的表情,只見他們都很認真的在聽,便接著說了下去。
“不害兄的態度可能讓我覺得委屈,不滿,甚至因為怨念而“獨善其身”,再不提做蕨粑救人的事情,那我自認的這個良法就什么法都不是!我也可以懷著委屈,親自去先做出幾塊來,讓不害兄品嘗,再在不害兄幫助下推到一村,一縣,最后真的救下了萬民,這就驗證了確實是良法,我自己怎么認為反而不重要了。雖然很曲折,對我這個創法者也不舒心,但最后走過去了,這就成了路!”
“啊!仲叔之意是說:如果我認定自己的是良法,就應該不惜代價去施行它,不然這個所謂的法就什么都不是?”
“然。“認定”是一種勇氣,讓我們能夠承受辛酸和艱苦。驗證之后,我們已經無須多言,別人也再不能置喙!實際上靠山村最先跟我做蕨粑的就鷹叔,陳叔,羅叔三家人,而且都還疑慮重重。做成之后才推開到全村,再推開到其他村。到了現在,誰還有資格評說做蕨粑是不是救災的良法么?!”
“嗚呼!不害明白了!至于后來的贈屋,贈衣,進號自然是水到渠成不必論也!”
“仲叔所論,讓鞅受益匪淺。可否請仲叔闡明內中之理?”
“鞅子太客氣了,撿來就姑且一說吧。手握良法是基礎,但欲施行于眾卻需要策略!策略又與握有良法的人所處位置有關。”
“仲叔此話怎講?”
“仍然以蕨粑事件為例,以撿來自身的狀況,一開始就去找申子說法,或者去找縣令說法,結果多半如申子之嘆:沒有如果,我不會信。”
“有道理,那我們應該如何呢?”
看來衛鞅這個人和申不害一樣,沒有傳說中的士子架子嘛,而且也挺自來熟的。
“但撿來先找鷹叔說法,良法被采用的可能性就大多了。最后的事實也如此,由鷹叔至靠山村全體村民,再至其他村落,終于達成良法救萬民的希望結果。”
“的確,尋找有聲望的人,讓其信任我們,幫助推行良法,則可為。”
“沒錯,對于這個策略,我們再做另外一個假設:撿來是慎子先生的高徒,已經名聲響亮。或者撿來是龐涓龐大將軍的師弟,并由龐大將軍公開宣稱:撿來得絕學于恩師鬼谷子先生,神機萬變,未來定是天下棟梁之材云云。這種情況下去找申子或縣令說法,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確實如此,在下是深有體會啊。”
“實際上這樣做起來的話,蕨粑之法的推廣更快,范圍也會更大。由此可見,同一良法,策略不僅重要,如何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
“依仲叔之見,無論何種濟世救民的良法都必須先有行法的策略啰?”
“撿來認為不僅必須講究策略,還要尋找或等待天時!天下有百家之說,法家名震天下由魏文候時代的李悝起,而李悝能將法家之學推行,難道不是因為魏文候有改變舊政的理想嗎?”
撿來眼珠子轉了一下,盤算著到底塞多少私貨到話里比較好。塞多了被戳穿,可就是裝X失敗了嘞。
“這就是天時!是法家的良法得以推行的天時!剛才我們還說到了魏大將軍龐涓,龐涓之所以一舉成名,持當代兵家的牛耳,除了別的因素,決定性的因素是當時吳起已經隕落,魏武侯急需一個軍事大才來完成魏國軍隊的改造,因此主動約見了神機莫測的鬼谷子先生門下高徒龐涓,而龐涓確實有真才實學,有改革軍政的良法,這才有了今天的魏國大將軍龐涓!而魏武侯的變法理想就是龐大將軍的天時!”
“仲叔高論,不害覺得毛塞頓開矣!”
“仲叔說理充分,鞅對此論無話可說。仲叔,難道一個普通之人擁有濟世救民之良法,就不可以憑一己之力成家立業么?!”
呼~~~~看來是裝X成功了。
“鞅子,成家可,立業就真的不好說!縱橫家學派,號稱由鬼谷子先生創立,因此在百家之中名頭屬于比較響亮的。但學派成家已經很多年,直到目前也沒有出一個立業于國的人吧?”
衛鞅已經完全起了性子,扶著撿來的大腿,興高采烈的聊了起來,全然不顧兩人地位的差距。
“再說到魏大將軍龐涓,齊國孫臏與龐涓同出鬼谷子門下,還是師兄弟,摯友,據說孫臏的才能還遠在龐涓之上。咱們先不去討論兩人之間那些難斷真假的詭秘傳說,龐涓策略得當,又得天時,故不僅成家,而且也立下大業。孫臏著書立說,雖然成了兵家的名宿,但要說立業嘛,我看孫臏這輩子怕是沒有什么機會了!”
“鞅大悟矣!仲叔智慧由天所賜,看人世果然絲絲分明呀。。。”
“嗯。。仲叔,不害到是還有一問想請教。這著書立說真的不算立業么?這跟通常的觀點相去甚遠哩,那到底什么是立業呢?”
“申子問得好呀,撿來還是用龐涓和孫臏來說事吧。龐涓構建了魏軍全新的體系,任何一名魏國將軍,都可以如臂使指般的靈活指揮下屬的千人隊,再到百人隊,甚至十人隊,這個體系的樣子,申子不覺得很像一個國家從君主到平民的樣子嗎?”
“仲叔這么一說,倒是點中了其中的奧妙般~~~~”申不害一邊聽,一邊捋著胡子若有所思。
“其中內含的道理一定可以被國家的施政體系借鑒。龐涓構建了一套有序的士兵訓練體系,可以把一個普通的男丁逐步變成一名善戰的魏武卒,這內含的道理一定可以被國家的教育體系借鑒。因此,除了已經擺在世人面前的天下第一強軍魏武卒,撿來認為龐涓創立的這些體系對天下人的發展都有很重大的作用!”
“有道理,有道理~~~~~魏武卒的強大,只是一個外在表現。真正厲害的,是如何能訓練出魏武卒的這一套方法才是!”
“沒錯!我覺得這個“業”比魏大將軍的榮耀這個“業”更有意義。而孫臏的著作之中,有很大的篇幅也談了構建軍隊指揮體系,士兵的訓練體系等等,可是連對孫臏“敬重有加”的齊王也沒有采用孫臏的辦法去重建齊軍,那孫臏的這些辦法我們怎么知道是不是良法呢?既然連是否良法都不能肯定,就算著書萬言也說不上“業”吧?因此,“立業”是以良法做出了實實在在的成果,并驗證了確實有益于天下人的發展,這些成果可以讓其他人成功的借鑒,并有可能創造出新的成果。當然,這只是我一家之言,還是比較偏頗的,申子和鞅子就姑且一聽吧,不必太當真的哈。”
“不,不。不害覺得一點也不偏頗!昔日有人與墨子辯論,墨子說:兩人共一碗粥,如樂于分而食,則是兼愛。兼愛則大道行,世必大同。人反駁說,如食半碗粥一定會餓死,這分粥而食還是兼愛么?又或這一碗粥由誰食用才是兼愛?才是大同?墨子不能回答,就說人家是強詞奪理。在不害看來,墨子才是異想天開哩!墨門經典可以說數不勝數,卻沒有一則良法濟世救民!難怪短時**如日中天的墨門很快被天下冷落,只能避世于神農大山,還落個四分五裂的結局。所以墨門雖著書無數卻肯定算不得立業!”
“呵呵呵,申子,撿來覺得“兼愛”之說到未見得錯了,是墨子的方法錯了!如果有辦法可以讓其中一人輕松就能有十碗干飯,這人又肯分兩碗給另外一人吃飽,然后還教那人獲得十碗干飯的辦法,這應該是達成“兼愛”了。”
“鞅明白了!就如仲叔讓靠山村飽食之后,可以不要任何交換物把制作蕨粑的方法教給其他的村子,這個行為就是“兼愛”!如果靠山村只是把自己的存糧拿出來救災,而自身冬天都不知道怎么熬過去,那就叫作死一樣的沽名釣譽!哈哈哈——”
“鞅子妙語呀,好像自己作死的家伙,最后都死得悄無聲息啦——”
哈哈哈哈哈——三人同時撫掌開懷大笑起來。
這時,申不害的書僮走了進來,“師,晚膳已經準備好了,先用膳吧。”
“哎呀,暢快論道,這時光就如梭了。鞅兄,仲叔,雖然意猶未盡,但膳食既然已經備好,那我們還是先用膳吧。”
“好。”,“好。”
開始吃飯之后,鞅就不停的贊嘆起來,“原來這蕨粑用魚油一煎,簡直就像完全變了一種食物一樣啊!可以說細節決定成敗么?”
不害神秘的笑著,指了一下盛著荇菜湯的陶碗,“等鞅兄用了那碗里的湯羹,可能更是要大喊大叫了。不害請你一會悠著點哈。”
“什么了不得的湯羹,鞅一定要大喊大叫么?!我就先嘗一口試試。。。”
說著端起陶碗喝了一大口荇菜酸湯,“啊——啊——!這是什么湯羹?!”
“說你肯定會大喊的嘛,接著怕是要狂喊了。”不害得意洋洋的笑看著鞅,“這個叫魚油野蔥荇菜酸湯!靠山村的特產!”
“荇菜?你說的是荇菜?!嗚呼——嗚呼!。。。”
“穩住,鞅兄要穩住啊!哈哈哈——”不害笑著跟鞅說了自己跟撿來的那番關于荇菜湯引發的議論,鞅只剩下一串一串的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