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人等了幾日,覺得讓蘇家和蘇靈韻斷絕來往的事沒什么指望了,可是劉喜勝總在家里不出去做工也不行,家里少了一份收入多了一個人吃飯,買米糧的錢都捉襟見肘。
之前本以為劉喜勝能去王家每個月掙二兩銀子,所以花錢沒節制,燉雞吃肉,蘇家幫忙討要回來的那半年工錢早已花干凈了。
又等了兩日,蘇家人似乎忘了劉喜勝的事,劉母只好硬著頭皮上門,問問劉喜勝什么時候能去謝家做工?
她拿得起放得下,求上門來放低了姿態,只一味說好話。
蘇慶云本是老實人,而劉母又是長輩,就算心里埋怨劉家之前做事決絕,礙著劉氏的面子也不好太強硬,答應去找蘇靈韻問。
劉母便呆在蘇家,等著蘇慶云去問,看樣子是什么時候問出來結果她才回家去。
蘇慶云見拖延不了,吃了晌午飯便打算去元家。
一出門口,便被蘇曉攔下。
“哥,你干嘛去?”蘇曉問他。
蘇慶云道,“你嫂子娘讓我去問問喜勝去謝家做工的事,問什么時候能去,工錢多少?”
蘇曉皺眉,氣道,“她讓你去你就去?當初她把嫂子和文瑜接走,逼你和靈韻斷絕關系,你忘了?”
“我沒忘!”蘇慶云忙道。
“你和劉喜勝被王家辭退,靈韻心里過意不去,便想再幫劉喜勝找個差事,可是劉家是怎么回決的?人家還想出賣了你去巴結王家呢!”蘇曉氣的臉發白,“靈韻是和謝家大小姐交好,可是謝小姐眼下根本沒在謝家,謝夫人又因為謝小姐記恨靈韻,如果你去找靈韻,她就要去求謝員外,少不得被謝夫人一頓編排,人家靈韻剛幫了你,你忍心讓她去受這個氣嗎?”
蘇慶云驚道,“我不知道這其中還有這些事。”
“現在你知道了?”蘇曉挑眉。
“那我不去了!”蘇慶云立刻道。
蘇曉點頭,“你去告訴嫂子她娘,和靈韻有交情的謝大小姐沒在家,要等她回來再去問做工的事。”
蘇慶云老實但并不糊涂,“嗯,我知道怎么說了。”
蘇曉笑道,“放心,劉家現在不敢怎么樣,自己作下的果自己嘗吧。”
如果一開始劉家做事講究,不為了巴結王家逼迫他們傷害靈韻,她幫著劉喜勝去求靈韻,現在想都不要想了!
蘇慶云在外面呆了一會才回去回話,就說劉母來晚了,和蘇靈韻交好的謝大小姐回慶元縣了,要等幾日。
劉母一臉的懊惱,“這謝大小姐怎么就這幾日回慶元縣了呢?”
蘇慶云不咸不淡的道,“之前喜勝不愿去謝家,怪誰呢?”
劉母無話可說,悻悻回家去了。
……
之后兩日無事,蘇靈韻帶著江長軒去茶館聽《拾簪記》,剛聽了幾句,江長軒就瞪大了眼,“這、這不是我寫的、”
“噓!”蘇靈韻做了個噤聲的手勢,壓低聲音道,“這個戲本子叫《拾簪記》,是王少炳寫的,可覺得耳熟?”
江長軒立刻點頭,這明明是他寫的《詭簪》,情節人物都一模一樣。
“就是那日綢緞鋪東家王三公子?”江長軒問。
“正是他!”
江長軒,“……”
當時有人幫腔,說王三公子有才華,戲本子寫的精妙,他還暗地里吐槽,戲本子寫的好人品未必好,沒想到吐槽的竟然是自己!
問題是,他在京城里寫的本子,千里之外的王少炳是如何抄襲的?細細想來,其實也沒什么難的,只要王少炳去過京城,聽過這個戲本子的書,自然便能回來抄襲模仿。
好氣!
江長軒一臉激動!
別人抄也就算了,王少炳那樣的人抄,絕不可以!
“我要去官府告他!”江長軒義憤填膺的道。
“怎么告?你有證據嗎?有人為你作證嗎?這里的人聽這個本子可都以為是王少炳寫的。”蘇靈韻挑挑眉。
江長軒黑著臉道,“難道我就這樣看著自己的戲本子被抄襲卻又無可奈何?”
“少年,稍安勿躁,我相公說會有機會揭穿他的。”蘇靈韻扔了個葡萄進嘴里。
聽說是元瑾說的,江長軒頓時不浮躁了,睿王既然都說給他做主,他還有什么可擔心的?
想到這里,江長軒摒棄一切雜念,專心聽起書來。
這個戲本子是他寫的,但是他一次都沒去茶館里聽過,現在正好有機會好好聽聽。
江長軒一邊嗑瓜子,一邊聽書,聽到主人公張川在路途中救了一個落水的孩子,立刻一拍桌子喊道,“錯誤,這里絕對是個錯誤。張川是個書生根本不會游泳,怎么下河去救落水的孩子?”
他寫本子寫到忘我的時候,想到哪里寫到哪里,偶爾有疏漏自己都沒察覺,此時聽書才發現。
這樣低級的錯誤,簡直不像他寫出來的。
江公子還是很自戀和自信的。
他話音一落,周圍幾個聽書的茶客立刻都轉頭看過來,這些人都是拾簪記的忠實擁護者,看著江長軒的目光充滿敵意,有人拍桌兇道,
“你懂什么?張川雖然是個文弱書生,但一路除暴安良厲害的很,學個游泳很難嗎?”
“這位公子,說的你自己很厲害似的,既然這樣你還來聽書做什么,自己去寫一個啊!”
“就是,王公子的才華豈是你這種庸俗之輩能聽懂的,還是回去多讀兩年書再來吧。”
……
江長軒反駁道,“錯了就是錯了,難道還說不得?”
“就是說不得,誰敢說王三公子有錯,我就和他拼命!”
“我自打聽了拾簪記,覺得人生都有了意義,每日就等著來聽段書續命,你竟敢說這書不好!”
“三公子是我最敬慕的人,比我爹都親,你敢批評我爹!
江長軒,“……”
眼看圍剿江長軒的人越來越多,被惹怒的眾人你一言我一語都能用唾沫把江長軒淹死,蘇靈韻忙起身打圓場,“各位稍安勿躁,我朋友是外地人,今天剛剛聽拾簪記,有冒犯之處還請海涵。”
“原來根本沒聽過拾簪記,怪不得呢!”
“那不跟他計較了,井底之蛙,嘁!”
“大家趕緊聽書吧,別錯過了精彩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