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個夜晚,微涼當中帶著一些濕氣。
若是趁著風掛來的時候,深深倒吸一口。
能夠品到這股風當中帶著的那種淡淡的憂郁。
于是做出了一番感嘆,什么時候連風都有人情味了?
遲疑了很長一會,視線不自覺的從滾燙灑落星輝的銀河上滑下,咚的一聲,跌落在手頭拿著的本子上面。
隨后,就像是燒紅了的鐵塊被瞬間仿佛冷水當中,發(fā)出了嘶嘶的聲音。
這種風帶來的憂郁,混雜著他的感傷,被星輝裹挾,在書本上凝聚,炙烤出一種獨有的味道。
這種味道像是什么來著?
有點像夕陽下回家道路上被無限拉長自己孤身一人的影子。
又有點像回到家掩藏著疲憊撐著微笑的苦澀。
還像一個人漂泊外地,拿起電話說媽媽我很好,但是回到現(xiàn)實又要茍活著解決自己明日的溫飽。
想到這里,他們都嘴角上揚,眼角的水漬無比的清楚。
天上閃爍著的星星看著他們。
他們在竊竊私語著。
“看吶,這幫人真奇怪,哭的時候都是笑著的。”
“是啊,真的奇怪,人類好奇怪啊。”
另外一只星星這樣附和著……
有些時候,夢想之所以只屬于個人,那是因為只有他會對自己的未來抱有那樣的希望。
而夢想又之所以是夢想,是因為他是美好的。
任何現(xiàn)實的骨感在夢想當中被消除。
然而,當現(xiàn)實與夢想相互碰撞之后,夢想總是會被撞的支離破碎。
這個時候,你會嘗試著彎下腰去撿拾并且拼湊著這個七零八碎的琉璃盞。
這個過程,應該就是叫做孤獨吧。
如果和醫(yī)學一樣,把十一種孤獨分成等級的話,那么最高級的孤獨就是接受了現(xiàn)實,但是心中依舊會給曾經(jīng)的夢想留一塊地。
人前去展示自己現(xiàn)實的一面。
人后則是去舔舐著自己凈留存下的那一塊夢想……
所有人都是跌跌撞撞、笨拙地努力著,在用力過猛的時候遭遇種種無視的難堪。
并終其一生,要對抗那種自己為之大量乃至傾其所有的付出在別人眼里一文不值的巨大孤獨。
所以有些時候,孤獨又等于夢想。
然而,在今天,就是這個夜里,葉懷瑾說了。
承認和坦白并不可恥……
所有人都緊緊的握住了這本書。
嗓子當中發(fā)出了一些哽咽的聲音。
沒事,沒事,成年人了,怎么能哭呢?
可是,這樣的一份感情就來的像是洪水猛獸一般,把成年人所謂的尊嚴全部都沖的一干二凈。
人,為什么會尋找志同道合的人?
因為在志同道合的人這里,你能被認可。
所以,恭喜你們,恭喜你們這些成年人們。
在這本書當中,你被認可了,被認同了。
總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這本書是不是成為了他們的象牙塔。
讓他們能夠在這個夜晚,短暫的生活在當中。
等到明天太陽照常升起,他們自然也會帶上成年人的面孔,然后埋藏好自己的孤獨,選一個合適的能夠最大面積接觸太陽的角度,走出大門,跟上人流……
最后哭沒有哭成。
只是鼻子當中鼻涕終于得到了除開感冒之外為數(shù)不多肆意流淌的機會。
他們都會選擇吸一吸鼻子,然后抱怨一句這天變得太無常,都有點感冒了。
選擇一個看不見的地方迅速的擦干一些能夠被看出流淚的痕跡。
他們在睡覺之前,都做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把這本書放在了自己書桌上面最顯眼的地方。
他們的潛意識告訴他們,這本書以后會經(jīng)常的翻到。
而且,這以后就是他們的象牙塔。
那些出租車司機們都選擇把書放在了車子當中。
休息的時候看兩眼。
就這樣,這本書似乎變成了生活必需品一樣。
就和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無法離開。
好似尼古丁一樣,讓成年人上癮了。
有人在網(wǎng)絡(luò)上面感慨道:
“對多說人來說,現(xiàn)實常常是灰暗的,所以才會有夢想之類的閃閃發(fā)光的東西。
所以往往勵志書賣的比較好,也就葉懷瑾這樣的人,要是換做別人估計沒有人在意這種文風的書。
比起勵志和光芒,他貌似更偏向于說出現(xiàn)實,就是那種我們都不愿意提起的灰暗的現(xiàn)實。
葉懷瑾在最后一篇《建筑工人》里的最后一段,這樣寫道:
‘我根本不敢肯定這間房子有沒有窗戶。
也許光線打算盡可能從手藝馬虎的建筑工人留下的那些罅隙、裂縫中鉆進來,如果是這樣,我們可以肯定沒人會比我感覺更糟了。’
當初看到這里的時候,我終于明白夢想是什么了。
就像是他說的那樣。
現(xiàn)實就是一座沒有窗戶的房子,夢想就是那些從罅隙鉆進來的光。”
之前也說過,這本書在人們心中引起的“騷動”遠遠大過數(shù)據(jù)。
終于,這種暴風雨一般的反饋,在第三天爆發(fā)了。
鋪天蓋地的的帖子從網(wǎng)絡(luò)上面襲來。
【以前讀短篇小說時總會有齒輪咬不上口的感覺,怎么都不能盡然地體會,享受,始終感到自己夠不上文字與故事的深意。
這一本是至今為止最喜歡的短篇小說集了。
孤獨,每個人都孤獨,平凡人的驕傲、執(zhí)拗、失落、渴求、冷漠、憐憫、軟弱,最終都構(gòu)成孤獨。
葉懷瑾寫的多好,飽滿又簡潔,細膩又淡然。
不過分介入,也不過分漠然。
文字畫面感極強,修飾性的詞匯恰如其分,無需濃墨重彩,輕輕地冷冷地把鮮明的孤獨、無奈、焦慮傳遞到讀者心里。
每讀完一篇,都經(jīng)歷一場悄無聲息的情緒旅行。然后閉上眼,深呼吸,繼續(xù)下一篇。】
【如果說人們的絕望和孤獨是來自于希望的話,那么在葉懷瑾的潘多拉盒子里似乎是連希望都沒有的,不粉飾,不嘲諷,沒有浸泡在傷感眼淚里的故事,所有的平鋪直敘,讓你反復告訴自己那是遠離自己生活的絕望,可是,它就在那里,甚至無處不在。
但是當你真正感受到絕望的時候,又在盒子當中找到了那個姍姍來遲的希望,藏得很深,來的又最遲。
如果忽略了,那么真的就什么都沒有了……】
【孤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擺脫孤獨。
然后才會遇到困難和宿命般的阻力。
很欣賞作者對于失敗者的態(tài)度,不嘲諷不同情,只是截取一些片段,來展示那些沒有好轉(zhuǎn)的生命。
“苦澀是種時髦的情緒。”作者大概也是嘗盡了。
之前確實對葉懷瑾沒有什么感覺,不過現(xiàn)在,應該是真正的被他的文字給圈住了吧。】
【描寫孤獨的書,等步入社會后再讀便與少年時代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少年時不知愁滋味,只覺得文學里描寫的孤獨是“美”的,符合自己心里淡淡的愁緒,那時的孤獨多是想象出來的。
但成年人的孤獨卻更加真切更加細微,隱藏在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縫隙里,不經(jīng)意間便能把一個看似正常的人徹底打垮。
書里被辭退的白領(lǐng)、壯志難酬的作家、名存實亡的情侶、古怪不被尊敬的老教師、新轉(zhuǎn)學的小學生、常年病號的妻子、爵士鋼琴手、郁郁不得志的軍官,每個形象都是如此真實,真實地讓人害怕……】
……